印度的“真正敌人”!莫迪挑明了,基建落后拖累百姓生计
印度总理莫迪近日的公开表态,直指印度真正的敌人并非某个国家,而是对外国的依赖。这番话,与其说是民族主义的慷慨陈词,不如说是对“印度制造”战略,特别是其核心支柱——“生产挂钩激励计划”(PLI)——在现实中遭遇滑铁卢的无奈承认。一个拥有14亿人口、号称全球最大民主国家的印度,为何在制造业振兴的道路上屡屡碰壁?这背后,是230亿美元的巨额投入打了水漂,还是更深层次的结构性顽疾在作祟?
PLI计划:一场雄心勃勃的“印度制造”大跃进
2020年,莫迪政府高调推出PLI计划,旨在通过提供巨额财政激励,吸引全球制造业巨头在印度本土扩大生产,并最终将印度打造成“下一个世界工厂”,甚至取代“中国制造”的全球地位。这项计划初期规模高达230亿美元,覆盖了电子、制药、汽车、太阳能电池板等14个关键制造业领域,其核心逻辑是“谁生产得多,谁就能拿到更多补贴”。
具体而言,PLI计划承诺对在印度生产特定产品的企业,根据其销售额提供高达4%至6%的现金奖励。例如,在智能手机制造领域,苹果的供应商富士康、和硕等都曾是这项计划的座上宾。莫迪政府的算盘是,通过这种“真金白银”的激励,不仅能吸引外资,还能带动本土就业、技术转移,并最终完善印度的产业链。彼时,印度政府雄心勃勃地宣称,到2025年,制造业在印度经济中的占比将从15.4%飙升至25%。这简直就是一场制造业的“大跃进”,充满了对弯道超车的无限憧憬。
230亿美元打水漂?PLI计划的“烂尾”真相
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却骨感得令人心碎。四年过去,PLI计划不仅未能实现其宏伟目标,反而被路透社等媒体爆料已悄然终止,230亿美元的投入几乎打了水漂。更讽刺的是,印度制造业占GDP的比重不升反降,从计划启动时的15.4%跌至14.3%,与25%的目标渐行渐远。这究竟是哪里出了问题?
1. 官僚主义的“永动机”与补贴的“海市蜃楼”
PLI计划的失败,首先要归咎于印度根深蒂固的官僚主义和低效的行政体系。想象一下,一家企业想要获得补贴,需要跨越57项行政审批,这简直是西西弗斯式的折磨。据报道,一家手机制造商为了申请建厂补贴,竟然耗时18个月才完成环境评估和土地审批——这效率,黄花菜都凉了!
更令人发指的是,即便企业历经千辛万苦达到了生产目标,政府承诺的补贴却迟迟不到账。截至2024年10月,PLI计划仅实现了设定产值的37%,而政府实际发放的补贴资金,竟然不足承诺款项的8%!这哪里是激励,分明是“画饼充饥”。信实工业等本土巨头甚至因此暂停了扩建项目。这种“承诺在前,拖延在后”的印度式作风,严重打击了投资者的信心,也让PLI计划沦为一场“海市蜃楼”。
2. 供应链的“阿喀琉斯之踵”与技术人才的“断层”
莫迪政府试图通过PLI计划减少对外国的依赖,但讽刺的是,印度制造业的“阿喀琉斯之踵”恰恰在于其脆弱的供应链和对外部的深度依赖。印度本土缺乏成熟的上游零部件供应、技术研发和配套产业,使得在印度的生产仍然高度依赖进口。
举个例子,印度引以为傲的仿制药产业,其80%的原料药竟然需要从中国进口;而那些在印度组装的智能手机,60%的零部件也同样来自中国。这哪里是“印度制造”,分明是“印度组装”!富士康在印度工厂的中国技术团队骤减,更是暴露了印度在技术人才和管理经验上的巨大鸿沟。没有核心技术和完整的产业链,再多的补贴也只能是空中楼阁。
3. 基础设施的“泥沼”与劳动力质量的“硬伤”
印度制造业的困境,还体现在其落后的基础设施和低效的劳动力。全国仅34%的工业园区配备稳定电力,这意味着大部分工厂都得靠发电机续命,生产成本自然水涨船高。物流成本更是高达GDP的14%,是中国(5%)的2.3倍,这让“印度制造”在国际竞争中毫无价格优势。
更令人担忧的是,印度虽然拥有庞大的人口红利,但劳动力质量却是一大“硬伤”。仅12%的产业工人接受过系统职业培训,远低于中国的85%。斯坦福大学的研究更是指出,只有15%的印度学生具备全球经济所需的基本技能,而中国这个比例是85%。这种“有量无质”的劳动力结构,导致高端制造领域37%的岗位长期空缺。有数据显示,印度工人组装一部iPhone耗时是中国的三倍,零件报废率高达35%。这样的效率和质量,如何与“世界工厂”竞争?
4. 政策的“朝令夕改”与经济的“结构性硬伤”
印度经济学家帕纳加利亚曾不无遗憾地指出,印度原本有望在20年内全面超越中国,但过去十年印度制造几乎停滞不前。这与印度经济长期的结构性缺陷密不可分。独立后长期实行的“许可证和配额制度”扼杀了市场活力,而对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忽视则导致了严重的就业不足。
PLI计划实施期间,印度政府竟然先后修订了7次补贴细则,导致三分之一的签约企业最终放弃申请。这种“朝令夕改”的政策风格,与中国等制造业强国在政策连续性和执行力上的优势形成鲜明对比。投资者最怕的就是不确定性,印度政府的这种“任性”,无疑是自毁长城。
印度制造业的未来:一场漫长而痛苦的“刮骨疗毒”
莫迪总理的“自力更生”宣言,是印度面对外部依赖困境的无奈承认,也是其寻求经济独立和国家尊严的强烈愿望。然而,要真正实现制造业的振兴,印度需要的远不止是230亿美元的补贴,而是一场全面而深刻的经济结构性“刮骨疗毒”。
印度政府或许会尝试推出“改版”的激励方案,例如为投资建厂的企业提前报销部分费用,以期更快地收回成本。但这些都只是治标不治本的“政策补丁”。真正的出路在于:
打破官僚主义的桎梏: 简化行政审批流程,提高补贴发放效率,重塑投资者信心。补齐基础设施的短板: 大力投入电力、物流、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降低生产成本。提升劳动力质量: 发展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培养高素质的产业工人。构建完整的产业链: 鼓励本土企业发展上游零部件和核心技术,减少对进口的依赖。确保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 避免朝令夕改,为投资者提供可预期的营商环境。
尽管面临重重挑战,印度在一些特定领域,如太阳能组件制造,PLI计划仍推动其产能达到18.5吉瓦,这表明在有针对性的领域,辅以相对有效的政策执行,印度仍有机会取得突破。然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印度制造业占比突破25%的目标可能长期落空,其经济结构过度依赖服务业的问题短期内难以解决。
终局思考:制造业的竞争,归根结底是国家治理能力的较量
莫迪的“自力更生”宣言,以及PLI计划的失败,为所有试图复制“中国奇迹”的国家敲响了警钟。制造业的崛起,绝非简单的政策模仿或金钱堆砌,它是一场系统性的工程,需要强大的国家治理能力、高效的行政体系、完善的基础设施、高素质的劳动力、完整的产业链以及稳定可预期的政策环境。
印度试图在电力缺口达7%、文盲率仍处21%的现状下,通过短期补贴实现弯道超车,无异于在沙滩上建造高楼。中国“世界工厂”地位的形成,是四十余年市场化改革、基础设施投入和教育体系改良的综合成果,是“政策耐力”与执行力的完美结合。而印度,在官僚惰性、效率低下、政策反复的泥沼中挣扎,其制造业的未来,仍是一场漫长而充满不确定性的“刮骨疗毒”。莫迪的豪言壮语,最终能否转化为现实的工业成就,我们拭目以待,但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这绝非易事。
热点资讯
- 百丽复古工装鞋值得买吗?舒适真皮,春秋百搭款式解析
- 耐磨合金涂层:让机械更耐用的秘密
- 中年人失业能干什么?
- 高价黄金上门透明回收专业检测确保公平价格
- 金砖币将成替代美元工具!国际货币体系或迎重大变革
- 凌晨全网接力救援,电竞选手兮然的心声为何引发如此共鸣
- 2026日本最大鞋展|东京国际鞋类展
- 风口智库|沪指或挑战3700点,专家看好经济转型牛
- 80万元打赏背后的虚拟亲情,主播粉丝谁在为谁买单?
- 瓦罗兰特闪退回桌面怎么办 瓦罗兰特闪退优化工具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