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电竞

热线电话:

你的位置:爱电竞 > 爱电竞介绍 >

联合国的两国方案,看着挺好,很多国家都支持,我们国家也支持这个方案。可是一看地图,就知道麻烦可大了,巴勒斯坦就是建国,也没用了

点击次数:178 发布日期:2025-10-09

142票赞成,10票反对,12票弃权。 2025年9月12日,联合国大会以压倒性多数通过决议,支持旨在落实“两国方案”的《纽约宣言》。

当142个国家的代表投下赞成票时,站在对面的以色列和美国显得形单影只。 然而,这纸决议在现实中却遭遇了冰冷的墙壁——巴勒斯坦的土地早已被切割得支离破碎,一个个以色列定居点如孤岛般星罗棋布,让地图上的“国家”构想显得无比苍白。

这就是“两国方案”面临的最大悖论:它在纸面上获得前所未有的国际支持,却在土地上失去立足之地。

“两国方案”并不是新概念。 它的核心很简单:让巴勒斯坦和以色列以1967年第三次中东战争前的边界为基础,分别建立两个独立主权国家,和平共处。

这个构想最早甚至可以追溯到1937年英国政府发布的皮尔委员会报告,当时就建议将巴勒斯坦分为犹太国家和阿拉伯国家。 1947年,联合国再次提出分割方案,但随后的战争让一切化为泡影。

过去几十年里,国际社会为推动这一方案付出了巨大努力。 1993年的《奥斯陆协议》曾让人们看到曙光,以色列总理拉宾和巴勒斯坦领导人阿拉法特在白宫草坪上的握手成为经典画面。 然而随着拉宾遇刺,和平进程再次陷入停滞。

2025年的联大决议通过后,巴勒斯坦常驻联合国观察员曼苏尔难掩激动之情,称这为“打开和平之门”提供了详细路线图。 但以色列大使当场痛批这是“毫无意义的政治操控”,美国代表则声称这是“给哈马斯的礼物”。

理想很丰满,但现实的地形却复杂得多。 当你打开当今的巴以地图,看到的不是两条清晰的边界,而是一张破碎的拼图。

以色列在约旦河西岸沿线修建了隔离墙,通过“定居点扩张”、“隔离墙建设”和“行政区划切割”三重手段,系统性破坏了巴勒斯坦领土的完整性。 这些措施导致巴勒斯坦无法形成统一的行政管辖、经济体系和基础设施网络,让“统一的巴勒斯坦国”几乎成为空谈。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2025年9月以色列批准的“E1区”新建定居点计划。 这个计划要在东耶路撒冷和约旦河西岸之间的战略要地新建3401套住房。 一旦建成,将像一把利刃彻底切断西岸地区的南北联系,使巴勒斯坦领土碎片化。

这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未来的巴勒斯坦国可能被分割成一块块飞地,彼此之间没有连贯的领土。 没有领土连续性的国家,如何行使主权? 如何建立经济体系? 如何保障公民自由通行?

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的表态更加直白:“巴勒斯坦国不会在约旦河以西建立”。 2024年7月,以色列议会甚至通过提案,反对在约旦河西岸建立巴勒斯坦国,称此举将“对以色列及其公民构成生存威胁”。

与此同时,以色列通过实际行动不断蚕食巴勒斯坦领土。 他们控制着巴勒斯坦的水资源、电力供应等重要经济资源和对外贸易,限制巴勒斯坦的经济发展,使巴勒斯坦难以具备建国的经济基础。

面对国际社会的压力,以色列的回应不是妥协,而是加速在地面上创造既成事实——用推土机和混凝土为任何可能的巴勒斯坦国设置不可逆转的物理障碍。

美国在中东和平进程中的角色一直很微妙。 虽然美国官方口径支持“两国方案”,但其行动往往偏向以色列。

美国每年向以色列提供近40亿美元的军事援助,帮助其打造中东最强军力。同时,美国通过施压其他国家减少对巴勒斯坦的援助、阻挠巴勒斯坦加入国际组织等方式,持续削弱巴勒斯坦的国际话语权。

在2025年9月的联大投票中,美国是为数不多的反对者之一,与以色列站在同一战线。 据报道,美国曾发起大规模游说活动,试图劝说各国不要支持相关决议,但收效甚微。

这种外交上的孤立感,或许可以解释以色列驻联合国代表当时的惊人之举——他当众拿出一本《联合国宪章》,用碎纸机将其粉碎。 这一充满挑衅意味的举动,本意是表达对全球决议的蔑视,却反而成了他们被世界主流孤立的最好注脚。

巴勒斯坦内部的问题同样不容忽视。 巴勒斯坦权力机构与哈马斯之间的政治分裂,一直是统一建国的巨大障碍。

温和的法塔赫控制约旦河西岸,强硬的哈马斯控制加沙地带,双方因政治理念、权力分配分歧多次爆发冲突,始终无法形成统一的领导核心。 国际社会可以递上“建国”的钥匙,但谁来居住,如何管理,依然是悬而未决的难题。

加沙地带的人道主义危机更是触目惊心。 以色列的军事行动造成超6.5万人死亡,九成基础设施被毁,民众生活陷入绝境。 九成人口无法获得干净的饮用水,药品和电力都无法穿越封锁线。

在这种情况下,谈论建国似乎成为一种奢侈。 巴勒斯坦人每天面对的是生存问题,而不是政治问题。

令人惊讶的是,尽管面临这么多障碍,国际社会对巴勒斯坦建国的支持却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截至2025年9月,联合国193个会员国中已有157国承认巴勒斯坦国,占总数超过四分之三。

2025年9月21日至22日,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葡萄牙、法国、摩纳哥、比利时、卢森堡、马耳他、安道尔等西方国家相继宣布正式承认巴勒斯坦国,将这股承认浪潮推向新高。

这些国家承认巴勒斯坦国的动机各不相同。 有的是对以色列心怀不满,有的是迫于国内压力,还有的是对巴勒斯坦民众的悲惨处境感到愤怒。 但无论如何,这些承认为巴勒斯坦建国提供了有力的道义和舆论支持。

欧洲国家“扎堆”承认巴勒斯坦国,既是出于对以色列和美国现行强硬中东政策的强烈不满,也是对国际社会认可的“两国方案”的集体维护和坚定支持。

这些承认在很大程度上具有象征意义,但它们让美国在支持以色列的立场上愈发孤立。 甚至美国最亲密的盟友也开始打出自己的牌,寻求外交政策的独立性。

第80届联大决定在9月22日恢复举行“两国方案”高级别国际会议,多国领导人在会上宣布承认巴勒斯坦国。 这似乎是一个好兆头,但纸上承认与实际立国之间,仍然隔着巨大的鸿沟。

冲突的核心从未如此清晰:一个由联合国决议背书的“纸上国家”,正在与一堵由定居点构成的“混凝土高墙”正面相撞。 世界大多数国家投票选择了一种现实,而真正在地面上拥有最强力量的行动方,却在全力构建另一种现实。

那些巴勒斯坦孩子画笔下的地图,依然色彩鲜艳,充满希望。 但他们脚下的土地,正被远超他们控制的力量重新切割和描绘。 国际社会给了他们一面旗帜,但眼下最严峻的挑战是,去哪里找到一块能插上这面旗帜的土地。

#热问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