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电竞

热线电话:

你的位置:爱电竞 > 爱电竞介绍 >

都是古老文明国,为何西方偏爱印度不喜中国?奥巴马的答复很精彩

点击次数:113 发布日期:2025-11-20

阅读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方便您接收更多精彩内容,感谢您的支持!

一直以来,西方媒体的话语体系里,中国和印度都算是发展中国家中最有潜力的两颗“双子星”。

甚至在一段时间里,关于“龙象之争”的话题,曾经成为世界各国人民热烈讨论的焦点。

不过,面对这两颗未来的明星,西方国家的态度竟然截然不同,差别大得很。

对于中国,他们恨不得赶快除掉,不让它存在。

至于印度,这帮人倒是挺宠着,从不吝啬夸奖之语。

西方那些人对中国心怀敌意,这事咱们还能理解得过去。

毕竟,美国前总统奥巴马曾说过:要是中国人都享上西方人那样的生活,地球可就遭殃啦。

那么,为什么西方人倒不担心印度人也能过上跟他们一样的生活呢?

这主要是因为在西方人看来,印度的光明前景还只是在纸上谈兵,真正落实到现实中,还得走很长一段路。

反而中国带来的威胁,是真真切切摆在眼前的,感觉离我们很近。

接下来,我们就从不同角度来聊聊,为什么西方会对印度这么放心呢。

输在起跑线

要搞清楚,一个国家想真正成为大国,得靠哪些东西拉底?

大伙儿心里都明白,想成为大国,得靠工业化这玩意儿。

尽管印度自以为能,但在这个工业时代,没有哪个国家能轻松跳过工业化,直接变成大国的。

接下来,我们再往深里琢磨一下,要搞好工业化到底得具备哪些基本条件才行?

看看各国工业化走过的路程,撇开那些复杂的经济学理论,大致可以总结出三个关键要素:人口、资金和市场。

要是哪个国家想搞工业化,那就得建厂、重视教育、修基础设施,这些少不了。

这些前期投入,不光需要很长时间才能看到效果,花的钱也特别多。

在工业化到来之前,绝大部分国家还停留在农业阶段。

在农业社会,财富的积累速度非常缓慢。每逢天灾人祸,很可能会让你多年的努力白白付之东流。就是说,农业时期,几乎不可能持续不断地投入到工业化的前期准备工作中去。

所以,对于处在农业社会的国家来说,这笔启动资金几乎是不可能筹到的。

既然这样,那按照这个思路,人类其实本该直接跨入工业文明,根本不用经历农业社会的阶段啊!

那我们到底是怎么搞定这个问题的呢?

西方人说得挺直白:都是靠殖民掠夺弄来的。

那些西方人靠着几百年一以贯之地在亚洲、非洲、美洲搞殖民掠夺,才积攒出了这笔起步资金。

也就是说,靠着全世界的资源养活一块土地,再加上各种巧合,才恰好碰出了工业的火花,这中间有不少偶然的成分。

拿印度来比的话,也不一样,它们发展的路径和条件都差了不少。

他的总人口和土地面积,都比那会儿的西欧大得多。

像这样的国家,起步所需的资金,比起当年欧洲人,肯定是多得不得了。

所以,经历过那会儿的西方人比谁都清楚,要让印度成为大国,简直就像是扛着泰山去超越北海,难度之大,毫不夸张。

不过,自近代起,随着社会主义思潮的崛起,以苏联为代表的社会主义国家,给第三世界国家开辟了另一条筹集起步资金的路径。

这就是说借助严密的党组织体系,把控制渗透到老百姓生活的每一个角落,靠对内部的剥削,把老百姓的财产都集中到政府手里。

把农业社会那点可怜的资源集中起来,搞工业化。

不过咱们之前提过,农业社会其实挺不稳当的,老是遇到自然灾害。

要是把所有资源都堆在自己手里,农民的抗风险能力就会大打折扣。

只要遇到什么天灾人祸,农民就会成片成片地死去。

所以,咱们也能看出来,用计划经济推进工业化的那些社会主义国家,基本上都历经了类似的苦难。

印度刚建国那会儿,国父尼赫鲁曾经在宪法里,把自己打扮成了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他也打算模仿苏联的计划经济体制,搞全民工业化。

不过挺可惜的,印度这个国家摆脱英联邦独立,没经历那种血与火的洗礼,这就意味着领导人无法拥有足够的威信去压住各种反对派。

就算是甘地这样的国父级人物都能遇刺,尼赫鲁的威信那更是不用提了。

尼赫鲁的土地改革刚出台没多久,便受到了一大批地主豪强的反对,真是难以推行到底。

那会儿,印度国家工业化的启动资金全靠外交手段南来北往,从美苏两边借款,可别指望靠这点钱解决所有实际困难。

资金缺口越来越大,最终尼赫鲁才打起了冒险的主意,想通过对中国开战,来提高自己的政治威信,然后压住各种反对派的声音,推动改革走得更深入。

结果这次国家命运的豪赌败得一塌糊涂,侵略战争变成了保卫首都的战役,成了全世界笑话。

就连开国重臣尼赫鲁也是如此,之后的几代领导人,更别说有人能跨越这道沟壑了。

反观咱们国家,当年靠着计划经济和苏联的156工程支援,咬紧牙关坚持了整整30年,付出了巨大代价,终于在改革开放之前打下了工业化的基础。

紧接着,赶上了世界经济的末班车,才算完成了这几十年的国家崛起。

可以这么说,要不是当年毛主席那个时期打下的经济基础,后来即使我们顺利进行改革开放,也绝对不可能取得今天这样的经济成就,最多也就像个大号的菲律宾罢了。

红利还是包袱?

接着再谈谈工业化的第二个关键条件,人口这块儿。

印度那庞大的人口规模,一直是各种两面派经济学家热衷讨论的话题,也成了他们拿来猜测印度能跟中国比肩的依据。

他们没想到的是,人口红利可不是单纯的人口数量。

工业化的核心其实就是剥削,不管是剥削别人,还是剥削自己人。

只有这样,工业才能积攒下剩余资本,实现自我扩张。

不管哪个国家采用什么样的体制,都难免会遇到这个问题。

那么,剥削的主要角色到底是谁呢?其实就是人,没有人的话,这个事情就谈不上剥削了。

就像榨油一样,花生吃得越多,你能榨到的油也就越多。

人多不一定代表能大搞特搞,但要是不有人口基数,发展的上限绝对不会太高。

既然这样说,那印度的潜力应该挺大的,为什么西方国家一点都不怕呢?

原因也挺明白的,资本主要是想从工业工人身上赚点儿钱。

在资本的眼里,只要是工业工人,才算得上有价值。

在资本的眼中,非洲人和印度人似乎不被认为具有被剥削的价值。

那么呢,有谁才算得上是那些可以被压榨、利用的对象呢?

要想开始,就得会认字,能看懂各种操作说明和规章规则。

这个民族得听话,资本一说一,你就不能说二,这样才能减少管理的麻烦。

第三嘛,你得有个章法,工业化嘛,讲究大规模生产,没有组织和规矩,可就行不通了。

印度这个民族挺听话的,不过在组织能力和受教育程度方面,距离工业人口的要求还差得远。

在印度的思想和文化里,神比金钱更为重要。

当工业和神的观念发生矛盾时,究竟该听谁的指挥呢?

祈祷的时间到了,要不要暂停一下手里的事去念经呢?

讲到受教育程度嘛,那就不用我多说了。作为一直稳居世界文盲率前三的国家,印度的人们在文化素养方面,可还差得远呢,离工业化的要求还很遥远。

咱们中国可完全不一样了。

在毛主席那会儿,我们就靠人民公社、农村合作社这些基层单位,把广大农民都整合到一块儿,还搞了大规模的扫盲运动,把文盲的比例降到个位数了。

一大帮工业化的队伍,就像到处堆满了干柴,随时都在等待改革的火苗一碰就能点着。

有些我们觉得理所当然的东西,在别人那儿可是遥不可及的梦想呢。

最后我们再扯扯市场这个事情。

一个国家只拥有工业和工业人口,还不能算是真正的工业化国家。

由于资本主义工业体系的缘故,它天生就带着一个毛病,那就是生产过剩。

在国内,工人们是不可能把自己生产的全部产品都买光的,得靠外面的市场帮忙消化掉。

要是找不到外头的市场来消化,那就只能等着大萧条来袭,再加上生产过剩的问题,真是不愉快啊。

要是这样的话,工业的运转节奏就玩不转,搞得一团糟。

像咱们的老邻居朝鲜啊,上世纪60年代就变成了工业化国家,那会儿还和日本一起被叫做东亚双雄,可不得了。

可是苏联一解体,朝鲜就没了外头的市场,再加上被美国封锁,光有工业工人和机器也没用,摆着那儿就生锈了。

中国的经济也是差不多这个模样,改革开放的那二十年里,虽然发展挺快的,但其实情况也有点像那样。

原因在于咱们起点较低,再加上内部还有相当大的市场空间可以慢慢消化。

到了90年代,内部市场基本饱和之后,各种问题纷纷冒出来。

要不是后来加入世贸体系,融入全球市场,我们的经济在90年代末那会儿,肯定早就出大问题了。

大家都知道,印度这个国家最出名的,嘛,主要还是靠软件外包,也就是IT产业那一套。

不过,这些服务行业的产能,靠他们本土市场能消化得了嘛?

可想而知,光靠他们自己国内市场,挺难撑得起这个局面的,得依靠国际市场的支撑才能有希望。

要不是靠着全球市场的帮衬,印度现在根本连和中国比个啥的资格都没有!

那全世界市场的掌舵人是谁呢?还不是西方这些国家嘛。

贸易战对中国的影响其实不大,效果不明显,但对印度来说可就完全不同了,一旦离开了国际市场,他们就真麻烦了。

像这样的国家,西方还能不担心么?

外部条件恶劣

最后咱们再聊聊印度的地理格局。

地缘战略在国家成长中可不是小事儿,它的影响可是不可忽略的。

有个好的地理位置不一定就代表能变强,但没有一个好的地理条件,想变得强大可就难上加难。

比方说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时候,美国和德国都开始崭露头角,逐渐崛起成为世界的强国。

那会儿,两人可以说是旗鼓相当,经济上差不多,各展雄风,都有争夺霸主地位的可能性。

最后搞垮德国的,可就是他们在四战之地上的那糟糕的地缘战略布局。

四面受敌,让他们的国力没法集中,结果被各路强国夹击得倒了。

反过来看美国嘛,那就完全不一样啦,南北没有强劲对手,东西边还有大洋护着。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它们就像旁观者似的,赚了不少战争的营利。

轻轻松松就把霸主的宝座拿在手里啦。

虽然中国的地缘战略不及美国那么强大,但也绝对是个不错的选择啦。

咱们在陆地上的边界,大多都有高山大河挡着,防守起来也挺省事,投入没那么大。

除了东部的沿海城镇,时常得警惕来自海洋霸主美国的威胁,几乎天天都在防备他们的压力。

海洋和陆地不一样,基本就是个零和竞争的场所。除了美国之外,其余国家在海洋上的地位都差不多,海洋的匀质性意味着这是个赢家通吃的游戏,整个世界只会允许有一个国家的海域没有受到威胁。

因此,海洋的劣势其实可以通过人为的努力来补偿。

而地理位置嘛,这可是不由自己掌控的硬伤,比如印度次大陆,三面都是山,一面朝海,这种自然条件就这么摆着。

当初地理环境还算挺不错的,但可惜啊,自从印巴分治之后,开伯尔山口这个重要的战略要地就被巴基斯坦拿在了手中,印度也就难以阻挡中亚方向传来的威胁了。

再者说了,“燕云16州”中的青藏高原一直都是咱们中国在手的地盘。

从青藏高原到印度首都新德里,走走就是一脚油门的事情,路上平坦得很,没有什么障碍可言。

中国驻藏的军队,就像一把悬在他头顶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随时让人提心吊胆。

印度每年都得投入大量资金,用于防御开支,才算能对抗这种地理上的劣势。

只要不把那把剑拿掉,印度就永远难以真正崛起。

只要中国愿意,随时都能打断印度的前行步伐。

所以说,两国在这方面的分歧,基本上就难以调和了。

这也是为什么西方国家一直在大力宣传印度的原因。

其实就是想骗印度,让它跟咱们中国搞对立。

所以,对印度这国家,不能太小看他,但也没必要把他看的太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