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方未富先老,日本躺平30年换来的教训,除了炒股还能咋赚钱?
#热点观察家#
东京街头,72岁的出租车司机佐藤每天工作12小时。 他的白发和方向盘一样刺眼,这是日本“失去的三十年”最真实的切片:一个曾富到买下纽约洛克菲勒中心的国家,如今老人挣扎在温饱线上。
而中国,正以更快的速度冲向同一场老龄化海啸:2023年65岁以上人口达2.17亿,但人均GDP仅为日本的四分之一。
当低增长成为新常态,普通人发现钱像握不住的沙:存款利率跌破1%,制造业岗位被越南印度抢走,AI又在夺饭碗。 但日本用血泪换来的答案早已藏在数据里:东京房价美元计价仍亏损,日经指数却暴涨430%。 这背后是一场关乎生存的财富保卫战,而战场远不止股市。
1980年代的中国像一列突然加速的火车。 外资带着技术和订单涌入深圳,流水线上牛仔裤堆成山,工人三班倒赶工。
1990年实际使用外资仅34亿美元,到2000年飙到407亿美元,耐克、松下、沃尔玛的工厂遍地开花。 那时候进厂是条好出路:一双鞋赚3美元,工人月薪够养活一家人。
转折点在2016年砸下来。 特朗普的关税大棒挥向中国商品,科技封锁接踵而至。企业开始用脚投票:耐克把1/3的产能从中国搬到越南,到2025年越南鞋类出口占全球10%,中国份额从30%暴跌到17%。
狠的是苹果想卖手机给印度人? 先交20%关税! 于是富士康跟着苹果南下建厂,东莞的流水线工人发现招工启事越来越少了。
技术革命在这时补了一刀。 浙江的服装厂里,AI验布机1分钟检测60米布料,顶20个老师傅;深圳的“黑灯工厂”机械臂24小时组装电路板,车间只剩工程师盯着屏幕。
2025年高校毕业生人数1179万,但企业缩招了,算法写代码比应届生便宜,客服被AI语音包了月薪3000的岗位。
1990年东京银座的酒吧里,银行职员举着万元大钞打车回家。 那时东京皇宫地价能买下整个加州,索尼Walkman风靡全球。 但泡沫破裂像场大地震:地价暴跌70%,日经指数蒸发2/3,三菱被迫甩卖刚买5年的洛克菲勒中心。
致命的是日本央行犯的错,用5年才把利率从6%降到0.5%,银行坏账滚成80万亿日元的雪球。
企业也在慢性自杀。 索尼死守Walkman拒绝转型,眼睁睁看着iPod占领全球;东芝埋头改进显像管电视,结果韩国三星用液晶屏革了命。
僵化的终身雇佣制让年轻人绝望:大公司只招应届生,35岁以上的被称作“窗边族”每天喝茶看报等退休。 找不到正式工作的年轻人成了“飞特族”,打零工、住网吧,非正规就业者占比飙到38%。
政府试图用“劫富济贫”止血:对年收入超4000万日元(约185万人民币)的富人征47%重税,给贫困家庭发补贴。
贫困率确实从16.1%降到14.9%,但代价是财政窟窿越补越大,2023年政府债务达GDP的260%,全球最高。 便利店货架上悄然变化:200克装米饭、单人份蔬菜热卖,殡葬业反倒成了增长行业。
当日本跌入老龄化时,人均GDP站上3万美元;而中国2023年人均GDP仅1.27万美元,65岁以上老人却已达2.17亿。
恐怖的是速度:中国从老龄化社会(7%)到深度老龄化(14%)只用了21年,比日本还快3年。 上海某社区医院的场景很说明问题:早晨8点挂号窗口排队的全是白发,护士喊号得用扩音器,这里60岁以上居民占38%。
房地产的雷管也在滋滋作响。 日本1990年城市化率77%,泡沫破裂时尚有缓冲;中国现在城镇化率65%,但部分城市房价收入比已超泡沫期的东京。
郑州某楼盘首付降到15%仍卖不动,建筑工人老李改行送外卖:“工地停工半年了,开发商说房子抵工钱,可谁要这钢筋水泥啊? ”地方政府债务率突破120%,居民房贷占家庭总负债75.9%,月供超收入50%的家庭比比皆是。
财富分配的天平在剧烈摇晃。 日本劳动者报酬占GDP54%,贫富差距较小;而中国收入前10%群体掌握67%的财产。 扎心的是岗位消失,东莞某电子厂关闭后,主管王伟投了三个月简历:“特斯拉工厂要懂机器人的,直播公司招00后,我们这些40岁的卡在中间了。 ”
日本主妇山田每月雷打不动买10万日元国债。 这习惯始于2001年,那年日本首次推量化宽松,十年期国债利率还有1.5%。 到2025年利率剩0.3%,但仍是存款的3倍。
中国2025年第一期储蓄国债更划算:三年期利率1.93%,五年期2%,10万元存五年比银行多赚3500元。 精明的在玩“阶梯存款”:把50万分成三份,存1年、2年、3年定存,每年到期转存三年期,既锁高息又保流动。
保险则是穿越周期的船票。 大阪白领凉子2015年买了增额终身寿险,年缴60万日元,按3%复利滚存。到2025年现金价值反超保费,等她退休时能翻三倍。 香港储蓄险更受富人欢迎:全球配置股票债券,年化收益4%起,还能隔离婚姻风险。 但门槛也高,年缴至少20万人民币。
2015年日本提高消费税至10%,却给低收入者发“临时特别给付金”。 效果立竿见影:贫困率降了1.2%,便利店低价食品销量涨15%。 但真正的大招是税制改革:年收入超4000万日元的部分征47%重税,遗产税最高55%。
富豪们迅速应对,三井家族把房产转信托,软银孙正义将持股搬去新加坡。 结果政府征的税还不够填社保窟窿,只能发债借钱。
中国正试验相似路径。 深圳保障房已筹建50万套,租金为市场价六折;杭州给二孩家庭直接补贴5万。 但更深层的动作在税制:房产税试点扩围,资本利得税酝酿中。 这些钱正流向最缺保障的地方,49个城市试点长期护理保险,失能老人每月领3000元护理补贴。
2012年安倍射出“三支箭”,日本央行开始疯狂买ETF。 到2024年持股市值占日经指数总市值7.2%,硬生生把指数从8000点推到39000点。
散户跟着喝汤:投资美股指数基金年化赚12%,买高股息港股年收10%分红。 但更多人选择REITs(不动产信托基金),三菱的东京写字楼REITs年派息6%,比收租省心。
中国版REITs聚焦新基建。 苏州工业园REITs底层资产是生物医药厂房,年分红率4.8%;广东高速REITs靠过路费躺赚。 更野的路子在“银发经济”:广西巴马长寿村打造“候鸟式养老”,4万老人年消费40亿;上海康复辅具店月销电动爬楼机200台,单价超6万元。
横滨的川崎先生曾是汽车工程师,50岁失业后考取“福祉用具专门相谈员”执照,帮老人适配电动轮椅。 月收入从45万日元降到28万,但他说:“总比送外卖稳当。 ”日本政府补贴这类转型:学AI提示工程补贴70%学费,养老护理培训包吃住。
中国2亿灵活就业者更早感知寒意。 北京的IT男张明白天写代码,晚上在B站教Python,副业收入超主业;佛山厂妹李芳考了收纳师证,给搬家客户叠衣服4小时赚800。 但社保仍是痛点,全国灵活就业者社保覆盖率不足50%,浙江正试点“职业伤害保险”,送外卖摔伤能赔20万。
低增长最残酷的真相是:当增长红利消失,存量厮杀中没人能躺赢。 日本便利店开始卖0.5份装咖喱饭,中国县城青年把拼多多砍价链接群发5个群。 但数据也显示曙光:日本女性就业率十年升5%,收入涨10%;中国“老年主播”数量两年翻三倍,65岁带货王月销千万。
热点资讯
- 退伍兵带村姑走之后(二)
- 18.8万彩礼打水漂,婚礼没有办成!有多少人“踩过这坑”
- 华为PuraX典藏版:折叠屏手机中的影像与性能天花板
- 哪个牌子变色眼镜好?推荐10款,舒适又实用,选购不踩坑!
- 鸣潮下载要多少内存?15GB只是起步,预留20GB更稳妥
- vivo S20和荣耀300, 怎么选才不会后悔?
- 阜阳外卖小哥逆袭成飞行员:努力和选择,哪一样都不能少
- 背影:牛仔与针织的日常时尚奏鸣
- 宋佳二封白玉兰视后!从顾秋妍到张桂梅,13年她用演技征服每个
- 美军攻下硫磺岛,上甘岭久攻不下,志愿军体系战力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