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韩新船订单量出炉:中国领跑,132艘VS49艘凸显造船实力
最近聊到造船业,总有人把订单数拿出来,一顿猛夸,感觉跟看奥运金牌榜似的。
什么去年上半年我们拿了六百多艘,韩国一百多,日本几十艘,市场份额碾压。
这当然是好事,但如果只盯着数字,就跟看财报只看营收不看利润一样,容易上头。
今天想把这事儿往深了捋一捋。
造船这行,其实是个特别好的观察窗口,能看清一个国家工业体系的底色和变迁。
它不像芯片那么高精尖,也不像服装纺织那么低门槛,它恰好处在一个中间地带——一个重资产、长周期、考验综合国力的“重工业最后的堡垒”。
咱们拉长时间轴看,这事就特别有意思。
全球造船业的王座,在过去七十年里,其实一直在玩一种“击鼓传花”的游戏。
第一棒是美国。
二战打完,美国成了全球工厂,造船业自然独步天下。
但很快,到了五六十年代,美国的人力成本上去了,产业开始升级,玩起了更高附加值的金融和科技。
造船这种“傻大黑粗”的活儿,利润薄,还污染环境,就顺手“转移”了出去。
接棒的是日本。
战后日本在美国扶持下,经济起飞。
日本发挥了他们“精益制造”(Monozukuri)的看家本领,把造船的效率和质量做到了极致。
从1956年开始,日本就坐上了世界第一的宝座,巅峰时期,全球一半以上的新船订单都攥在他们手里。
那时候,"日本制造"就是船舶质量的保证。
然后,到了八九十年代,历史又重演了。日本经济泡沫破裂,日元大幅升值,人力成本飙升。更要命的是,整个社会开始“脱实向虚”,年轻人不愿意进船厂当蓝领。这时候,旁边的小兄弟韩国看准了机会。
韩国的打法简单粗暴:政府扶持、财阀主导、逆周期扩张。在亚洲金融风暴期间,日本船企纷纷收缩,韩国现代、三星这些财阀却借着韩元贬值的机会疯狂接单,用低价策略硬生生从日本人手里抢市场。同时,他们也聪明,专攻高附加值的LNG(液化天然气)船、超大型集装箱船。到21世纪初,韩国成功把日本拉下马,成了新的世界第一。
这个过程,其实不是简单的“你不行了所以我行了”,而是背后有一套冰冷的经济规律在驱动。我把它叫做“国家体系的总成本核算”。
一艘船从图纸到下水,不是只有一个船厂在战斗。它背后是一个庞大的产业链:上游是钢铁、发动机、导航系统,中游是船厂的设计、建造、管理,下游是航运公司、金融租赁、保险服务。一个国家造船业的竞争力,最终比拼的,就是这个“全链路”的总成本和总效率。
更关键的是“人”的账。日本社会严重老龄化,年轻人宁愿在便利店打零工,也不想去船厂日晒雨淋。招不到人,人力成本就下不来,船厂的管理费用、折旧成本摊下来,报价自然没有竞争力。再加上前几年川崎重工的数据造假丑闻,连最后的“信誉”这张牌也打得稀烂。所以,日本造船业的衰落,不是某个环节的问题,是整个国家工业体系的“系统性老化”。
再看韩国。韩国守住了高技术、高附加值的阵地,尤其是在LNG船领域,确实是独一档的存在。他们的船厂管理水平、技术工人素质都很高。但他们也面临和日本类似的问题,甚至更严重——极端的人力短缺。韩国的出生率全球垫底,年轻人对进船厂的排斥情绪比日本有过之而无不及。为了招人,韩国船厂不得不大量引进东南亚外劳,但这又带来了管理、语言、技术传承等一系列新问题。所以,韩国的模式是“精锐之师”,能打高端局,但规模受限,总成本也居高不下。船东找他们造LNG船,是看重技术和品牌,属于“不得不”的选择。
最后回到我们自己。我们能拿下超过六成的市场份额,靠的不是什么秘密武器,就是把这个“国家体系的总成本核算”做到了极致。
首先,是无与伦比的“全产业链”优势。一艘船80%的成本是设备和钢材。我们的宝武、鞍钢能提供全球最便宜、供应最稳定的船用钢板。潍柴、沪东重机等企业在中低速机领域也基本实现了国产替代。从设计、建造到配套,绝大部分环节都能在“内循环”里解决。这种产业集群带来的成本优势和协同效率,是日韩完全无法比拟的。江苏靖江一个市的造船完工量超过日本全国,听着像段子,但背后就是这个逻辑。
其次,是“工程师红利”和“高效执行力”。我们的人力成本虽然也在上涨,但相对于日韩,依然有优势。更重要的是,我们有大量受过良好教育、愿意投身制造业的工程师和技术工人。这种“工程师红利”保证了我们不仅能造“大路货”,也能攻克LNG船、大型邮轮这种技术高地。你看订单排到2028年,交付率100%,这种确定性,对于动辄上亿美元投资的船东来说,就是最大的吸引力。
所以,你看,中日韩的这场牌局,日本手里拿着“技术”和“历史”两张旧牌,但体系成本太高,打不出去;韩国手里是“LNG王牌”,但其他牌面不齐,人力短板明显;我们手里呢,可能单张牌不是最顶尖,但我们牌多,能打“顺子”和“连对”,靠组合拳和整体成本优势取胜。
当然,也不能光看着成绩单傻乐。最近的数据也显示,受一些地缘政治因素影响,比如美国搞的所谓“301调查”,部分船东出于对未来不确定性的担忧,把一些订单转给了韩国。我们的订单量和份额出现了一些波动。这说明什么?说明在绝对的技术壁垒(比如最顶级的LNG船薄膜技术GTT专利还是法国的)和非市场因素面前,我们的“性价比”优势并非无懈可击。
造船业的周期性很强,和全球经济、海运贸易的景气度高度绑定。现在赢,不代表永远赢。我们最大的挑战,是如何在享受“体系成本”红利的同时,尽快补上最后的技术短板,并且在下一代绿色船舶(比如氨燃料、氢燃料)的赛道上,从“跟跑者”真正变成“领跑者”和“标准制定者”。
说到底,一艘艘下水的巨轮,不只是钢铁的堆砌,它是一个国家工业化进程的缩影。从依赖进口,到模仿学习,再到规模取胜,现在正走向技术引领。这条路,我们走了几十年,每一步都算数。接下来,要操心的是如何守住优势,以及在下一个周期到来时,我们手里还有没有新的王牌可打。共勉共戒吧。
热点资讯
- 18.8万彩礼打水漂,婚礼没有办成!有多少人“踩过这坑”
- 华为PuraX典藏版:折叠屏手机中的影像与性能天花板
- 退伍兵带村姑走之后(二)
- 哪个牌子变色眼镜好?推荐10款,舒适又实用,选购不踩坑!
- 鸣潮下载要多少内存?15GB只是起步,预留20GB更稳妥
- vivo S20和荣耀300, 怎么选才不会后悔?
- 背影:牛仔与针织的日常时尚奏鸣
- 美军攻下硫磺岛,上甘岭久攻不下,志愿军体系战力强
- 阜阳外卖小哥逆袭成飞行员:努力和选择,哪一样都不能少
- 1955年,两人补选为政治局委员,一因战功卓著,一因理政杰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