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仅三十五岁,他留下了三大传奇
1465年,也就是成化元年的正月,明宪宗朱见深突然收到了一份紧急报告,说是在广西浔州的大藤峡地区,一些瑶族的地方首领发动了叛乱,这种情况已经开始扩散到周边地区,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朱见深特别重视这个问题,于是派出了大军进行围剿。在16万明军的猛烈进攻下,动乱最终被平息了。
在这次叛乱中,有一位名叫纪勇的瑶族土司,他在当地势力较强,但在与明朝军队的战斗中不幸牺牲。
尽管纪勇已经去世,但依据《大明律》的规定,他的家人也应当受到相应的惩罚。
不久,朝廷开始追捕纪勇的家人,结果他家里的男人都被杀了,唯一活下来的是他14岁的女儿纪氏。
明朝处理犯官的女眷或女俘虏时,通常会将她们送进皇宫当宫女。纪氏也不例外,最初也被送入皇宫,成为一名不起眼的宫女。
因为纪氏长得漂亮,气质出众,又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所以很快就被送到内书堂读书。几年后,她被任命为女史,主要工作是在内廷书室照看藏书。
内廷书室是皇帝读书的地方,能在那里见到皇帝,纪氏的命运就开始发生变化了。
有一次,朱见深去内廷书室看书,偶然遇到了纪氏。他觉得纪氏长得非常漂亮,交谈之后又发现纪氏不仅谈吐文雅,还很有学识,于是对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立刻将她带到了自己的身边。
没过多久,纪氏竟然怀孕了,后来生下了一个孩子,也就是后来的明孝宗朱佑樘。
朱佑樘非凡的一生,就此展开。
实际上,纪氏怀孕的时间不太好,因为那时候朱见深特别宠爱万贵妃。万贵妃心眼很小,自己不能生育,就嫉妒其他能怀孕的妃子,甚至迫害她们。不少妃子和宫女因此受到伤害,有的还失去了生命。这使得朱见深很长时间都没有儿子。
纪氏怀孕的事情很快传到了万贵妃的耳中。万贵妃随即派人去打听。纪氏明白,如果坦白实情,自己定会陷入危险。于是她回答说,自己肚子上的只是个肿块,并非怀孕。
万贵妃听了就相信了,让人把纪氏送到安乐堂去治病。
1470年7月,纪氏顺利生下了朱佑樘。然而,这件事很快被万贵妃得知,她非常愤怒,于是命令身边的太监张敏去溺死这个孩子。
本来朱佑樘可能难逃一死,但幸运的是,上天似乎特别照顾他。
张敏虽然在万贵妃手下工作,但他心地善良,一直不喜欢万贵妃的霸道行为。他看到朱见深一直没有儿子,便不忍心杀害朱佑樘,反而将他藏起来抚养,并对万贵妃说朱佑樘已经溺亡了。
张敏在稳住万贵妃后,就开始帮助纪氏照顾朱佑樘。可是没过多久,问题就来了,纪氏的生活条件很差,吃不好穿不暖,营养跟不上,奶水不够,这让张敏很着急。
张敏很快想出一个主意。原来,在离乐善堂不远的西内,住着因为杖责万贵妃而被废的吴皇后。如果把这件事告诉吴皇后,她肯定会帮忙。
张敏随后去见了吴皇后,吴皇后立刻同意抚养朱佑樘。为了避免万贵妃发现,她没敢给朱佑樘剪胎发,也不敢公然为他准备衣物,而是自己动手,把旧衣服改成婴儿穿的衣服给朱佑樘用。
吴皇后的好心肠打动了身边的宫女和太监,大家都自愿拿出钱财和物资,一起帮忙照顾朱佑樘。在大家的照料下,朱佑樘的身体越来越壮,而这一切朱见深却毫不知情。
这件事在当时可不容易,因为万贵妃掌控后宫,手下人多,手段又狠,万一消息泄露,大家只能等着被杀。
可想而知,吴皇后、纪氏和张敏她们承担了多大的风险,又付出了多大的辛苦。
到了1475年的一天,朱见深叫来了张敏帮他整理头发。对着镜子,他叹了口气,说:“你看,我的头发都白了许多,可还是没有儿子,这可让我怎么办呢!”
张敏对朱见深的处境感到很心疼,就安慰他说:“陛下,谁说您没有儿子,您是有儿子的。”
朱见深听了感到非常吃惊,立刻追问张敏详情。张敏却回答说,“如果我说了,恐怕性命难保,但陛下一定要保护好小皇子,不能让他出事!”
朱见深连忙答应后,张敏才说:“小皇子现在五岁了,是纪女史生的,现在住在西内。”
朱见深听到消息后可高兴了,立刻派人去接朱佑樘。纪氏把朱佑樘交给了太监,然后对他说:“你去见你爸爸吧,我可能活不了了。”
朱见深见到朱佑樘时激动得流下了眼泪,马上给他取了名字,并册封纪氏为淑妃,让她搬进了永寿宫。
不久,朱见深正式宣布了朱佑樘的身份,大臣们纷纷祝贺。万贵妃得知后,见事已至此,也就默认了朱佑樘的存在。
不久之后,纪氏突然离世。历史记载中关于她的死因有两种说法,一种认为她是被万贵妃害死的,另一种说法则是她自缢身亡。
儿子刚被封为皇子,正该享受荣华富贵,纪氏却突然自杀了?这听起来不太对劲,所以纪氏可能是被万贵妃害死的。
朱佑樘认祖归宗后,很快被立为皇太子。为了保护他,他的生母周太后主动提出抚养他。在周太后的保护下,他免遭万贵妃的迫害。
后来,万贵妃也明白过来,觉得阻碍朱见深生儿子这条路走不通,就不再跟朱见深闹别扭了。朱见深于是娶了几位妃子,每个人都照顾到了,后来又生了好几个儿子。
有一天,万贵妃邀请朱佑樘到她的宫殿里玩,周太后特别交代他不要吃任何东西,朱佑樘牢牢地记住了这句话。
万贵妃对朱佑樘非常关心,见他饿了就给他准备了美味的食物。当朱佑樘说吃饱了时,她又端上了热腾腾的汤。朱佑樘好奇地问:“这汤里不会有什么问题吧?”
这话可把万贵妃气坏了,她立刻说:“这孩子现在就这样,长大了还不知道会干出什么事来,说不定要把我给杀了!”一气之下,她的病情加重,不久便因病去世了。
在1487年8月,朱见深离世后,朱佑樘登上了皇位。
在万贵妃的威压下,朱允炆从出生到长大成人,并最终成为明朝首位带有少数民族血统的皇帝,这无疑是一个令人惊讶的奇迹。
朱佑樘能登上皇位,是因为遵循了立长立嫡的继承规则。
因为吴皇后没有生育,而万贵妃和柏贤妃的儿子也都早早去世了,这就使得作为第三个儿子的朱佑樘,实际上成了朱见深的第一个儿子。
朱佑樘成为皇太子时,朱见深只有他这一个儿子。从那一年起,接下来的十一年里,朱见深的妃子们陆续生下了十一个皇子。
俗话说得好,近水楼台先得月。因为朱佑樘排行在前,所以成为皇太子是理所当然的事情,没有人会质疑这一点。
在朱佑樘登基之前,明朝接连出现了几位不太称职的皇帝。比如他的祖父朱祁镇,就是那位被瓦剌俘虏的“大明第一战神”,差点让明朝灭亡;还有他的叔祖父朱祁钰,虽然能力不错,但因为争夺皇位的问题心态变得扭曲,最后不明不白地去世了。
朱佑樘的父亲朱见深虽然比他父亲强一些,但他也不是一个勤政爱民的好皇帝。他在位时过于信任万贵妃家族,并且沉迷于道教,导致朝廷风气变得非常糟糕。
相比其他几位皇帝,朱佑樘的出现真是给大明朝带来了好运。
据说,朱佑樘从小就很聪明,看书一遍就能记住,还非常懂礼貌,做事也很得体,是个德才兼备的好孩子。
朱佑樘登基后,决心成为一个贤明的君主,他以历史上的好皇帝为榜样,最终取得了不少成就。
朱佑樘刚登基那个月,就做了一件重要的事。他把那些干涉朝政的外戚、宦官、奸臣和他们的帮手,还有那些占着职位却不做事的官员,以及很多禅师、真人和外国来的法王、国师等人都给撤职或降了级。他还请来了以正直敢言著称的大臣王恕来管人事,这样一下子就定了弘治朝用人的好规矩,为以后的治理打下了基础。
随后,朱佑樘着手重组内阁。当时,内阁成员和各部尚书之间相互排挤,心思都放在排除不同意见的人上,而对实际政务几乎没有贡献,人们戏称他们为“纸糊的三位阁老,泥塑的六个尚书”。
官场上尔虞我诈,宦官也不讲道德,司礼监老爱在内阁面前捣乱,内部和外部的矛盾十分激烈。
朱佑樘虽然才17岁,但很擅长看透问题的本质,而且很有手腕。他通过借力打力的方式,逐步清理了内阁、六部、监察员和司礼监等关键部门的无能之人,取而代之的是耿裕、倪岳、马文升、刘大夏、闵珪、戴珊等贤能之人,使朝堂风气焕然一新。
朱佑樘虽然请了很多能干的人来帮助他,但他自己也很勤奋地工作。即使生病了,他也不让别人代劳,坚持亲自批阅文件,不像以前的几位皇帝那样,让内阁先提建议,司礼监再审核,最后自己再过目。
有一次,朱佑樘虽然身体不适躺在床上,但还是叫来了内阁和司礼监的大臣们一起处理公文。因为公文实在太多,大臣刘健建议他先休息,等公文处理完后再看。但他却说,“还有很多公文,每份都需要我看。下去也是闲着,不如在这里商量,不是更好?”
因为朱佑樘很勤奋,所以大臣们都不敢懈怠。实际上,他对大臣们很好,很少责罚他们。他经常和大臣们坐在一起讨论问题,君臣之间“从容讲论,天颜和悦”,就像“家人父子”一样。大臣们甚至亲切地喊他“先生”,而不是“陛下”。
历史记载,朱佑樘是明朝一位非常宽厚仁慈的皇帝。即使对于害死他母亲的万贵妃的家人,他也表现出了极大的宽容。比如之前提到的万喜,虽然被贬官了,但仍保留了指挥使的职位,而万贵妃的家族也依然受到了优待。
朱佑樘在位期间共十八年,他一直勤勉处理国事,能力出众,在军事、经济和外交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就,开创了著名的“弘治中兴”时期。
弘治年间,明朝的赋税收入达到了最高点,有2700万石,而老百姓的负担却没有变重。
朱佑樘非常节俭,也很关心百姓的生活,他多次减免税收,并拨出款项帮助受灾的民众。他还积极治理黄河,这些举措都促进了明朝农业的进步和国家财政收入的增长。
比如说,在弘治刚开始的时候,明朝的人口大约有五千万,而到了弘治十八年,人口竟然增长到了六千万以上!
明朝时期人口快速增长,这表明当时社会和谐稳定,百姓生活富足安康,社会发展势头非常强劲。
到了弘治晚期,因为感到满意和骄傲,朱佑樘有些松懈了,这也和他的健康状况不佳有一定关系。
主要问题是宦官又开始干预朝政,明朝的军队实力下降,带来了一些危险,但这并没有影响他作为圣明君主的形象。
历史书籍中,人们对朱佑樘的评价大多不错,具体有多好,可以从下面这段描述中看出:
如果明朝人的这段评价显得有些夸大其词,那么清朝人的评价就要客观得多:
到了现在,因为评价标准变了,朱佑樘的地位不如以前了,但大多数人还是认为他是一个不错的皇帝,为明朝的延续做出了重要贡献。
朱佑樘对历史的重要贡献在于他的治国理念以人为本。他真正践行了“以民为重”的原则,在治理国家时非常注重人性化,与大臣们的关系也很和谐。因此,他能够与汉文帝和宋仁宗并列,这在日渐衰落的明朝时期,确实是一个令人瞩目的成就。
朱佑樘非常爱他的妻子,一生只娶了一个皇后。他是历史上唯一一个坚持一夫一妻制的皇帝,这也成了他的一大成就。
根据《明史》和《明书》等记载,朱佑樘这一生只娶了张皇后一个妻子。他从不挑选其他妃子,也不收宫女,更没有封过贵妃或美人,一心只爱张皇后。他每天都会和张皇后一起生活。通常,历代皇帝的陵墓里都会有妃子陪葬,但朱佑樘的陵墓里只有他和张皇后两个人。
有些人批评说,皇帝应该有很多妃子,这样可以生更多的孩子,确保皇位的稳定传承。
要是朱佑樘能多娶几个妃子,他挑选接班人时可能会更轻松些,也就不会把国家交给像明武宗朱厚照那样不太可靠的继承人了。
还有一些人称赞朱佑樘一生只娶一位妻子,认为他是遵守道德规范的榜样。
朱佑樘心里是怎么想的,我们没法知道,但可以通过了解张皇后这个人来猜测一二。
在1487年,当朱佑樘17岁时,朱见深开始为他挑选太子妃,当时设定的标准是:
经过多次挑选,最后确定了张皇后。
在明朝中后期,选皇后时,通常不从大贵族家庭挑,而是从中低等官僚家庭选,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防止外戚势力壮大。
张皇后出身于一个文学气息浓厚的家庭,家里出了不少进士,她的父亲张岱还担任着都御使的要职。
张皇后长相美丽,举止文雅,性格平和,从小受到了很好的教育,知识渊博,在周围一带很有名,是典型的书香门第的大家闺秀。
张皇后和朱佑樘很般配,因为朱佑樘是个品行好、学习好的人,对自己要求很高,张皇后总是能让他满意,他怎么可能不喜欢她呢。
朱佑樘和张皇后成亲后,两人感情非常好,朱佑樘对张皇后情有独钟,眼里根本容不下其他女人,他认为张皇后是完美的。
可能正因为如此,朱佑樘不太愿意纳妃。历史记载还告诉我们,他和张皇后结婚后,过着像普通夫妻一样恩爱的生活。
这段描述可能意味着,朱佑樘渴望爱情,他希望能像普通百姓一样生活,而不是做一个只为满足私欲和延续后代的皇帝,那样做显得太过庸俗。
说到后代,朱佑樘的要求并不高。张皇后一生中生了三个孩子,包括两个儿子朱厚照和朱厚炜,还有一个女儿太康公主。
朱厚炜去世得早,因此朱佑樘只有一个儿子朱厚照。但他并不为此烦恼,反而觉得这样也挺好,至少皇位的继承不会有问题。
朱佑樘对朱厚照的教育非常严格,而朱厚照也挺有天赋,是个德才兼备的好孩子。
关于朱厚照即位后的行为不端,很多都是受到太监的影响。在他还是皇子的时候,朱佑樘很难在他身上找到缺点。
朱佑樘对自己要求非常严格,做事风格偏于极端。他当了十八年皇帝,几乎没有享受过个人的乐趣,不举办宴会,不穿华丽的衣服,也不戴贵重的珠宝。他工作非常勤奋,每天早上五点就起床,忙到很晚才休息。甚至有朝鲜的史书记载,他几乎每天都会处理政务,这在明朝是非常少见的。
这样一个近乎完美的人,自然不会让人觉得他好色。因此,他一生只娶了张皇后一人,这样做也是为了避免自己沉溺于女色,从而影响国家大事。
从朱佑樘的忙碌程度来看,他可能没有时间去见所有的妃子。
朱佑樘还猜到,因为母亲纪氏的不幸遭遇,他认为如果皇帝身边妃子太多,就可能会出现像万贵妃那样的人,也会有人像他母亲一样受到伤害,这是他不愿意看到的。
朱佑樘心里对纪氏很看重。他当上皇帝后,还派人去广西找纪氏家族,但都没找到。其实,纪氏家族早就不存在了,被杀光了。
因为动静太大,很多人为了讨好皇族,冒充纪氏族人,但都被揭穿并治罪了。
为了纪念母亲的家族,朱佑樘下令追封母亲为孝穆皇后,并追封了外公外婆,在广西桂林还建了一座庙来祭祀他们。
那时候,有个大臣很感动于朱佑樘的孝心,就写了一首诗,其中有一句是:
朱佑樘读完这首诗后,忍不住流下了眼泪。他还经常向大臣们讲述母亲的不幸经历,并表示类似的事情绝不能再发生。
纪氏的经历让朱佑樘心里很受触动,这可能是他迟迟不娶王妃的原因之一。
不管怎样,朱佑樘一生只有一位妻子张皇后。更令人惊讶的是,他连妾室都没有,这意味着他可能一辈子只和张皇后有过亲密关系。对于一位皇帝来说,这简直是个不可思议的事情。
朱佑樘活了35年,尽管寿命不长,但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通过他身上发生的三个奇迹,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这位非凡的人物。
热点资讯
- 58岁邓兆尊公开财富分配,称没立遗嘱已有计划,三个女友各得一
- 杨瀚森首轮逆袭中国篮球新火种NBA追梦再启航
- 山东全磁滚筒
- 冼锋:未来度假与生活方式的变化,追寻飞跃萧条的智慧 | 有话
- 姆巴佩和贝林关注:续约皇马存阻碍,他原因为何?
- 于正自称:拍了近50部剧也就扑了4部,网友开怼:凡尔赛!
- 北京市丰台区福康家园老年公寓位置坐标+出行路线+环境特色
- 韩国女运动员'反季节'穿搭引热议:运动短裤展现的力量美学
- 高分之作《我的美女总裁老婆》为什么追文动力有木有!
- 江苏省西门子中国授权总代理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