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世友两套作战方案若被采纳或致世界历史改写
如果许世友的两个作战计划被采用,世界历史可能会完全不同。
1979年3月5日晚,新华社发布声明说:“因为越南侵略者多次对我国进行武装挑衅,我国边防军被迫进行自卫反击,现在已经达到了预期目的。我国军队将于3月5日起开始陆续撤回国内。”
就在同一时间,对越自卫反击战的总指挥许世友接到了中央军委的电话,命令他立刻带领部队撤回到我国境内。
此刻,我军刚刚占领了越南的谅山,这座被称为“北大门”的城市。在我们的强大炮火下,谅山城内到处都是倒塌的房屋和破碎的墙壁。负责守卫谅山的越军早就消失得无影无踪了。
我军的前锋部队距离越南首都河内只剩下20多公里,只要许世友一声令下,我们就能在半天内攻到河内城下。然而,作为一位久经沙场的老将,许世友深知“服从命令是军人的天职”这一道理,他命令部队立即集结,有序向北撤离。
到3月16日,我军已经全部撤回,对越自卫反击战总共持续了28天。在这一个月里,我们向全世界展示了捍卫领土的决心。
许世友在领兵出征前曾向指挥部提交了两个作战方案,如果这两个方案被采用,历史或许会因此而改写。
勇猛顽强的许司令
1981年7月25日,许世友接受采访时回忆起自己的军旅生涯:“我从战士做起,打了十几次仗,当班长后打了上百次仗,当连长时又打了几百次仗……”
许世友在刚开始做军官时,就已经参与了不少战役。后来,他一步步升职,成为军分区司令、纵队司令、兵团司令。他在战斗中不断学习,军事指挥能力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许世友是红四方面军的一员老战士,他指挥作战时,继承了红四方面军的战斗风格,勇猛无比、敢打敢拼,不怕牺牲。
在解放战争期间,许世友再次成为粟裕手下的猛将。粟裕也是一个决策果断、敢于冒险的指挥官,因此华东野战军为许世友提供了展示才能的绝佳舞台。
由此可见,许世友之所以有这么强势的指挥风格,不仅和他的豪爽性格有关,也和他的环境有很大关系。
如果许世友在抗日战役后被调到林彪的东北民主联军,以林彪一贯的稳扎稳打、精打细算的指挥风格,许世友可能难以在华野取得那样的成就。
从黄麻起义中的农民军,到后来成为南京军区的司令员,许世友就像是军队中的多面手,经历了从单兵训练到大规模战役指挥的全过程。这使得他在没有上过军校的情况下,依然能够从容地指挥成千上万的士兵。
许世友不仅仅是个粗鲁的武夫,他在指挥作战时,非常善于分析形势。他也会像林彪一样善于计算,但他拥有林彪所不具备的魄力。
毛主席曾经评价杨成武为“军中的赵子龙”,而许世友则被比作“军中的张翼德”,表面上看起来直率勇敢,实际上心思细腻。济南战役是我军首次攻打敌人重兵防守的大城市,战前毛主席特别指名让许世友来指挥这场战役。
事实证明,许世友没有辜负毛主席的信赖。在他的指挥下,号称固若金汤的济南城只坚守了八天,我军还成功俘虏了山东绥靖一致总指挥部的主任王耀武。
谈到济南战役,当时有很多能打胜仗的将领在华野和中野。毛主席选择许世友指挥,是经过仔细考虑的。
济南那时是国军在华北地区最重要的据点,也是我军第一次正面攻击10万以上兵力守军的城市。因此,这场战役的结果非常重要。
济南战役不仅要赢,还要赢得漂亮,干脆利落。这场胜利要让我们的军队士气大增,这样才能让华北地区的国民党残余部队感到害怕,不再抵抗。
因此,不是别的将军不能攻下济南,而是要达到那种迅速而彻底的效果,非得像许世友这样果断坚决的人不可。
济南战役让许世友名声大噪,其实他在孟良崮战役、豫东战役、淮海战役中也有出色的表现。许世友也因此成为我军中最擅长打硬仗和恶仗的将领之一。
新中国成立后,许世友被任命为南京军区司令员,主要是因为他在这方面的才能和经验。
那个时候,南京军区几乎掌控了整个东南沿海。国民党在靠近大陆的很多岛屿上还留有驻军,蒋介石想把这些岛屿变成反攻大陆的跳板。所以,南京军区的备战状态比其他军区都要高,他们是大陆和台湾对立的最前线。
因此,我们不难看出,许世友就是为打硬仗而生的,他通过一次次战役证明了自己的能力。
上世纪七十年代,越南刚刚把美军赶走。当时,越南军队不仅缴获了很多美国的装备,而且士兵们大多也经过实战锻炼,经验很丰富。
在战争之前,邓小平就已经明确了这次战斗的方向:“在特定时间,特定地点,以适当规模进行的惩戒性行动。”
因此,与越军的战斗不仅非常激烈,还是一场需要迅速行动的战役,这对指挥官的执行能力和决策能力提出了极高的要求。没有人比许世友更适合领导这样的战斗了。
两次差点让越南亡国的战斗
1973年,中央军委决定让高级将领们了解全国的作战环境,于是对八大军区的司令员进行了调整。许世友和原广州军区的司令丁盛被调换,丁盛成了广州军区的新司令。
许世友到任广州军区时,越南战役即将结束,但我国仍继续向越南援助物资。几乎所有的物资都是通过广州军区运往越南的。许世友一向喜欢到一线部队观察,因此他对中越边境的交通和地形了如指掌。这也是邓小平决定让许世友担任对越自卫反击战总指挥的原因之一。
1978年末,中央军委在北京举行了一次重要会议,主要议题是讨论与越南的边界争端及可能的军事应对措施。来自昆明军区的司令杨得志和广州军区的司令许世友都到北京参加了这次会议。
许世友提议:“如果要打,就彻底打一场,通过这次战斗彻底消灭越军的有生力量,断了他们的后路。”
许世友的作战计划是:把主要兵力集中在杨得志指挥的西线兵团。西线兵团可以借道老挝,然后直接插向越南中部,进入越南境内后一路向北,与东线兵团会合,从而一次性消灭越南北部的敌人。
许世友真是一员猛将,出手就是大手笔。他首先看出了越军防守的弱点。越南发动侵略战役后,首战之地是老挝,其次是柬埔寨。
我军决定反击越南时,越南已经结束了老越战役,他们的主要注意力转移到了进攻柬埔寨的西南部。当时,越南在老挝的驻军只有5万人,而且大多是地方部队。
只要中央军委采纳了许世友的作战计划,西线兵团就能势如破竹,直奔越南的中部,把越南部队截断在中间。中央军委大致估计,越军会损失三十万人,这占了越军总数的一半。
邓小平经过深思熟虑后,否决了许世友的迂回包围计划,最终决定以东线兵团为主力,采取正面进攻的方案。许世友对此感到很不解,问道:“明明可以打得越军措手不及,为什么非得留给他们一条退路呢?”
邓小平说:“我们不是想把越军打残。你的方案很完美,如果让越军遭受这么大的损失,两国之间的仇恨可能会延续百年。而且我军需要通过第三国,这会牵扯到很多外交问题。”
即便采取了较为保守的正面进攻策略,许世友还是展现了我军的威风。在猛烈的炮火支持下,越军在边境建立的据点很快就被摧毁了。仅仅用了10天,我军就成功占领了高平、老街等地。
到了2月27日,咱们的部队已经完全控制了谅山以北的所有地方。只要再拿下谅山,河内的安全就会受到威胁,敌人就没有地方可以防守了。
3月1日,我军集中兵力攻打谅山。作为越南北部的最后一道防线,黎笋非常清楚谅山的重要性,因此派出了最精锐的首都防卫军第308师支援谅山。
为了阻止我军的进攻,第308师不顾国际规定,竟然使用了化学武器。许世友非常生气,调集了300多门大炮,在短短30分钟内向谅山城内发射了数万发炮弹。
许世友特意打电话给炮兵司令部,说:“谅山的房子一间的也不能放过。”
在我们军队的猛烈炮火下,第308师损失惨重。3月4日,越军阵地再次遭到我们两个师的进攻。第308师的残部不得不撤回河内,将谅山让给了我们军队。
我国政府在3月5日宣布“目标已经达成”,许世友也收到了中央军委的撤离命令,我军开始有序向北撤退。然而,黎笋政府却厚颜无耻地对外宣称:“越军取得了辉煌的胜利,已经击退了中国军队。”
许世友非常反对原来的计划,因此向中央军委提交了第二个作战方案。这个方案更加大胆,可以说是第一个方案的升级版,直接派军队进入柬埔寨,清除驻扎在那里的越军精锐部队。
由于北方战线的压力增大,原本准备进攻柬埔寨的越南军队正向北支援。如果我们直接进攻柬埔寨,可能打个出其不意,越南军队肯定会被打乱。
然而,军委还是用同样的理由否决了许世友的计划,部队最终还是按原计划撤回到了国内。从此,中越边境开始了长达十年的两山轮战。
过去的记录可能会被重新书写
近年来,很多影视和文学作品都真实地展现了两山轮战的艰难,因此很多人都觉得许世友提出的方案能彻底解决问题,让中越边境不再有后顾之忧。但是,中央军委当时做出的决定可能并不恰当。
实际上,这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从越南军队对抗美军的过程可以看出,越南军队的毅力远超过朝鲜战争时期的“联合国军”。越南和中国一样,都有着屈辱的近代历史,越南人民军是在抵抗外来侵略者的斗争中成长起来的,他们的战斗意志并不比中国人民解放军差。
许世友的作战计划可能能消灭大部分越南正规军,但这样会激化两国之间的民族仇恨,导致许多越南平民变成游击队员,日夜不停地与我们对抗。
对越自卫反击战发生在2月至3月期间。当时,越南即将进入雨季,北部地区地势复杂,多为热带雨林。雨水会使山路变得非常泥泞,这对我国军队的后勤保障工作构成了巨大挑战。
越南在边境问题上对中国采取挑衅行为,主要是因为得到了苏联的支持。中苏关系已经恶化,苏联希望通过越南在南部对中国施加影响。如果中国陷入与越南的全面冲突,不排除苏联会趁机对中国采取军事行动。
在1979年1月1日,中国和美国正式建立了外交关系。同时,其他西方国家与中国的关系也开始变得更为友好。
邓小平在第十一届三中全会上提出了改革开放的宏伟计划,因此这段时期对我国经济发展至关重要,绝不能因一时冲动而浪费了这个宝贵的机会。这也是邓小平在战前提出“三个有限”首要原因。
从军事角度来看,许世友的作战计划没有问题,当时解放军士气高涨,确实有机会让越南受到重创。然而,军事行动最终还是要服务于国家利益。不管是通过老挝绕道,还是直接攻打柬埔寨,我们都会陷入中越两国全面战争的泥沼,这对国家的整体发展是非常不利的。
总结语
对越自卫反击战不仅展现了许世友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还体现了邓小平杰出的战略视野。
虽然后来中越两国在边境又持续了10年的对立,但总体上对立的强度并不大,对国民经济的发展也没有造成影响。
从前,美国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但现在中国已经能与美国并驾齐驱了。中国的进步大家有目共睹,这离不开历届领导人的明智决策。
热点资讯
- 百丽复古工装鞋值得买吗?舒适真皮,春秋百搭款式解析
- 耐磨合金涂层:让机械更耐用的秘密
- 金砖币将成替代美元工具!国际货币体系或迎重大变革
- 中年人失业能干什么?
- 高价黄金上门透明回收专业检测确保公平价格
- 风口智库|沪指或挑战3700点,专家看好经济转型牛
- 80万元打赏背后的虚拟亲情,主播粉丝谁在为谁买单?
- 瓦罗兰特闪退回桌面怎么办 瓦罗兰特闪退优化工具分享
- 追更上瘾的网络小说《太古神狱》,保证惊艳!
- 樊振东加盟德甲引争议,王福友怒斥“卖国”,网友呼吁理性看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