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电竞

热线电话:

你的位置:爱电竞 > 爱电竞介绍 >

博茨瓦纳富裕到什么程度?我住了一年,有些钻石带来的财富得讲讲

点击次数:97 发布日期:2025-11-21

一万多美元! 这是博茨瓦纳的人均GDP,换算一下,差不多七万多人民币。 这个数字放在全球不算顶尖,但如果我告诉你,这是一个非洲国家,你会不会瞬间觉得自己的世界地图需要更新一下? 在大多数人的印象里,非洲=贫穷、战乱、饥饿。 结果,这里冒出一个“另类”,一个靠钻石把自己“砸”成中等收入国家的“非洲奇迹”。 我最初也是抱着这种好奇心去的,想看看这个被钻石照亮的国家,到底富裕到了什么程度。 在哈博罗内(Gaborone)住了一年,我发现,这里的“富”,比我想象的要复杂一万倍。

一、落地哈博罗内:非洲的“新加坡”?

第一次从卡萨尼机场出来,坐上前往首都哈博罗内的大巴,我脑子里关于非洲的所有预设,开始一寸一寸的崩塌。 窗外的路不是土路,是平坦的柏油马路,两边是整齐的交通指示牌。 没有想象中的漫天黄沙,也没有破败的棚户区。 进入哈博罗内市区,那种感觉更强烈了。 这里没有纽约那种让人窒息的摩天大楼,但城市规划的井井有条。CBD区域(Central Business District)里,玻璃幕墙的现代建筑一栋挨着一栋,银行、保险公司、政府大楼的logo闪闪发光。 街上跑的车,从丰田、本田到奔驰、宝马,甚至偶尔还能看到一辆路虎呼啸而过。 这真的是非洲?我心里反复问自己。 朋友带我去的第一个地方,是Airport Junction Mall,一个大型购物中心。 走进去,空调的冷气瞬间隔绝了户外的炎热。 里面从南非的连锁超市Pick n Pay,到肯德基、Nando's烤鸡,再到各种服装品牌、电影院,一应俱全。 穿着时髦的年轻人在咖啡店里聊天,孩子们在游乐区嬉笑打闹,一切都和我熟悉的城市生活没什么两样。 我朋友看出了我的惊讶,笑着说:“别急,这只是博茨瓦ナ的A面。” 他说,哈博罗内就像这个国家的橱窗,展示的全是钻石带来的光鲜。 博茨瓦纳的财富秘密,就埋在地下——钻石。 它是世界上最大的钻石生产国之一,全球差不多每五颗钻石里,就有一颗来自这里。 国家和全球钻石巨头戴比尔斯(De Beers)成立了一个合资公司,叫“Debswana”,这个公司几乎掌控了国家的经济命脉。 钻石挖出来,钱就哗哗的流进国库。 所以,哈博罗内能修的这么干净、这么现代,一点也不奇怪。 可我总觉得,这种整洁背后,缺了点什么。 城市很安静,街道上人不多,节奏很慢。没有那种大都市的喧嚣和拥挤。 这种感觉,就像走进一个精心布置好的样板间,漂亮、规整,但少了一点烟火气。 钻石的光芒太耀眼,以至于你第一眼看到的,全是它折射出的光,而忽略了光芒背后的东西。

二、“普拉”的哲学:雨水比黄金更珍贵

在博茨瓦纳生活,你很快会学会一个词:Pula。 这是博茨瓦纳的货币单位,但它的本意,是“雨水”。 在这个大部分国土被卡拉哈里沙漠覆盖的国家,雨水,意味着生命、丰收和希望。 把“雨水”当成钱,这本身就是一种哲学。 它时刻提醒着人们,什么才是这片土地上最珍贵的东西。 每次听到当地人打招呼或者表达祝福,他们会大声说“Pula!”,那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喜悦。 这种对自然的敬畏,也体现在他们的财富观里。 博茨瓦纳的“普拉”,是非洲最稳定、最坚挺的货币之一。 我去过一些周边国家,当地货币的贬值速度比翻书还快,今天能买一头牛的钱,明天可能只能买一只鸡。 但在博茨瓦纳,普拉的汇率非常稳定,人们对自己的货币有十足的信心。 我曾经和一个开出租车的司机聊天,他叫Thabo,一个四十多岁的本地人。 我问他:“你们国家这么有钱,是不是因为钻石?” 他一边稳稳的开着车,一边点头,然后又摇头。 他说:“钻石给了我们钱,但真正让我们富有的,是和平,还有懂得怎么用这些钱。” 他告诉我,博茨瓦纳自1966年独立以来,从未经历过内战或军事政变。 这在非洲大陆,简直是个异类。 第一任总统塞雷茨·卡马,为国家奠定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基石:民主、法治,以及谨慎的资源管理。 他们没有把钻石的钱挥霍掉,或者装进少数人的口袋。 而是用它来建设国家,投资于每一个公民。 Thabo指着窗外一所学校说:“看到吗?我们上学是免费的,从小学到大学,只要你考的上,政府就出钱。” 我当时震惊的说不出话。 他又指着远处一个诊所的牌子:“看病也几乎是免费的。你去公立医院,只需要付一点点挂号费,大概5普拉(约合人民币3块钱),剩下的药费、治疗费,国家都包了。” 他说这些话的时候,语气里充满了自豪。 那种自豪,不是因为家里有多少钱,而是因为自己是这个国家的一份子,能享受到国家发展带来的红利。 那一刻我突然明白,“富裕”这个词,在博茨瓦纳有更深层的含义。 它不是指银行账户里的数字,而是指一种被国家妥善照顾的安全感。 就像“普拉”这个词一样,它提醒你,真正的财富,是那些能滋养生命的东西,比如教育、健康,和一场珍贵的雨。

三、一张几乎“免费”的人生账单

住下来之后,我开始有意识的去验证Thabo说的话。 结果发现,他说的,一点都没夸张。 博茨瓦纳的社会福利,好到让很多发达国家都汗颜。 教育免费,是真正的免费。 我认识一个在博茨瓦纳大学读书的女孩,叫Amara。 她告诉我,她从小学到中学,家里没花过一分钱学费。 不仅如此,政府还提供免费的课本和一顿午餐。 考上大学后,学费依然由政府承担。更夸张的是,政府每个月还会给她发一笔生活津贴。 “如果你的成绩足够好,政府还会出钱送你去国外留学,比如英国、澳大利亚、美国。”Amara说这话的时候,眼睛里闪着光。 她告诉我,她的梦想就是去英国读硕士,然后回来建设自己的国家。 这种由国家买单的“精英教育”,为博茨瓦纳培养了大量的人才。 他们没有把钻石挖出来卖掉就完事了,而是把这些不可再生的资源,转化成了国民的知识和能力,这是一种极具远见的投资。 医疗免费,覆盖面极广。 我在博茨瓦纳的一年里,因为水土不服,去过两次公立诊所。 体验就是:人多,需要等,但真的便宜。 挂号费5普拉,见了医生,描述病情,然后去药房领药,一分钱不用再花。 我拿到的药,都是最基础的抗生素和电解质水,但足够有效。 当地的朋友告诉我,如果你得了重病,比如癌症或者需要做大手术,公立医院处理不了,政府会出钱把你送到邻国南非,甚至更远的国家去治疗。 这种全民医保体系,让“因病致贫”在这个国家几乎不存在。 当然,这种免费医疗也有它的B面。 公立医院的效率不高,排队时间很长,医疗资源也相对基础。 所以,哈博罗内的富人或者像我这样的外国人,通常会选择去私立医院。 私立医院环境好、服务快,但价格昂贵,一次普通的感冒问诊,可能就要花掉几百普拉。 这种公立和私立的巨大差异,也从侧面反映了博茨瓦纳财富分配的另一面。 但无论如何,政府为所有国民提供了一张底层的安全网。 无论贫富,你最基本的生命健康权,是被保障的。 除了教育和医疗,政府还为公民提供各种补贴。 比如,农业补贴、住房补贴,甚至在发生严重干旱时,还会给农民发放紧急援助。 我住的公寓楼下,有一个保安大叔,每天乐呵呵的。 有一次聊天,他告诉我,他家在农村,政府帮他们家建了房子,还提供了牛和种子。 他的孩子们都在免费上学,妻子偶尔生病也不用担心医药费。 他来城里工作,赚的钱虽然不多,但足够让生活过的更体面一点。 他说:“我们不求变的和美国人一样有钱,但我们晚上睡的很安心。” 这句话,让我对博茨瓦纳的“富裕”,有了更深的理解。 它不是奢侈品店里的琳琅满目,而是一种根植于内心的、免于恐惧的自由。

四、钻石光芒下的阴影:不平等的裂痕

然而,博茨瓦纳是不是就是天堂了? 待久了,你会慢慢看到钻石光芒照不到的角落。 这个国家最大的问题之一,就是极度的不平等。 哈博罗内的富人区,比如Phakalane,那里是另一番景象。 一栋栋带着私人泳池和花园的豪华别墅,门口停着保时捷和路虎。高尔夫球场绿草如茵,私人会所里觥筹交错。 这里的人,过着和欧美富豪无异的生活。 可你开车离开这些富人区,不到半小时,就能看到完全不同的世界。 一些被称为“location”的区域,是普通人甚至穷人居住的地方。 房子是简单的砖房,甚至是铁皮搭建的。道路坑坑洼洼,孩子们在尘土飞扬的空地上踢着一个破旧的足球。 这种视觉上的撕裂感,非常强烈。 一边是现代化的购物中心,另一边是尘土飞扬的村落。 一辆昂贵的奔驰车,从一个衣衫褴褛的路人身边开过。 博茨瓦纳的基尼系数,常年排在世界前列。 这意味着,虽然国家整体有钱,但财富高度集中在少数人手中。 钻石产业虽然带来了巨大的财政收入,但它本身并不能创造大量的就业岗位。 挖矿是个技术密集型的行业,并不需要太多劳动力。 这就导致了一个非常尴尬的局面:年轻人失业率居高不下。 我认识的Amara,虽然对未来充满希望,但她也承认,即便是博茨瓦纳大学的毕业生,也很难找到一份专业对口的好工作。 很多人毕业后的选择,是进入政府部门,成为一名公务员。 因为私营经济不够发达,除了矿业、金融和旅游业,其他的产业都很薄弱。 国家就像一个巨大的家长,用钻石的钱养活着所有人,但也让很多人失去了自己奋斗的动力。 我在当地的市场,和一些小摊贩聊过。 他们卖一些手工艺品、蔬菜水果,收入微薄。 问他们为什么不去找别的工作,很多人会耸耸肩,说:“找不到。” 然后他们会补充一句:“不过没关系,反正看病上学都不要钱。” 这种心态,一方面是福利制度带来的安全感,另一方面,也透露出一种无奈和对未来的迷茫。 对钻石的过度依赖,是悬在博茨瓦-纳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所有人都知道,钻石总有挖完的一天。 到时候,这个靠“卖石头”富起来的国家,该何去何从? 政府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一直在努力推动经济多元化,比如发展旅游业、金融服务业、农业等等。 但这个过程,非常缓慢,也非常艰难。 钻石带来的财富,既是祝福,也是一种诅咒。 它让博茨瓦纳避免了许多非洲国家经历的苦难,但也让它患上了一种“资源依赖症”。

五、另一笔巨额财富:荒野与万物共生

如果说钻石是博茨瓦纳的“硬财富”,那它无与伦比的野生动物和自然环境,就是它的“软财富”。 这笔财富,可能比钻石更加珍贵。 博茨瓦纳把接近40%的国土,都划为了国家公园和野生动物保护区。 这个比例,高到惊人。 他们对待自然的态度,可以用“敬畏”来形容。 我花了一周的时间,去了世界闻名的奥卡万戈三角洲(Okavango Delta)。 那是一次足以颠覆你世界观的旅行。 这里没有路,唯一的交通工具,是一种叫做“Mokoro”的独木舟。 当地的向导撑着长篙,小船安静的在迷宫一样的水道里穿行。 两岸是茂密的纸莎草,水面清澈的像镜子一样。 这里安静到,你只能听到风声、鸟鸣,和船桨划过水面的声音。 然后,惊喜会毫无预兆的出现。 一头大象,从水边的灌木丛里走出来,用长长的鼻子吸水,然后喷洒在自己身上,阳光下能看到一道彩虹。 一群河马,懒洋洋的泡在水里,只露出眼睛和鼻孔,打着巨大的哈欠。 水面上,各种颜色的翠鸟像宝石一样掠过。 晚上住在营地里,四周没有任何遮挡。 夜幕降临,整个银河毫无保留的展现在你面前,亮到甚至有些不真实。 远处,会传来狮子的吼声,或者鬣狗的叫声。 你和自然之间,没有任何隔阂。 那种感觉,既有一点点恐惧,又有一种难以言喻的归属感。 你会意识到,人类不是这个星球的主人,我们只是万物中的一员。 博茨瓦纳的旅游业,走的是“高端、低量”的路线。 他们不追求游客的数量,而是追求质量。 三角洲里的豪华营地,一晚的价格可能高达上千美元。 但他们严格限制游客人数,确保对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 这笔钱,很大一部分会用于野生动物保护和社区发展。 当地人会告诉你,一头活着的的大象,通过旅游业创造的价值,远远超过杀死它卖掉象牙的价值。 这种理念,已经深入人心。 在博-茨瓦纳,偷猎是非常严重的罪行。 军队会直接参与反偷猎行动,甚至被授权可以直接向偷猎者开火。 正因为这种铁腕保护,博茨瓦纳拥有非洲数量最多的大象种群。 在乔贝国家公园(Chobe National Park),我亲眼见到了上百头大象在河边喝水的壮观景象。 夕阳把整个天空和河面染成金色,大象们的身影被拉的很长。 那一刻,你会觉得,这才是真正的财富。 这种财富,是金钱买不来的,是上帝对这片土地的馈赠。 博茨瓦纳人,很清楚的知道这一点。 他们用钻石的钱,守护着这片比钻石更宝贵的荒野。

六、缓慢的富有:一种奢侈的安全感

离开喧嚣的三角洲,回到哈博罗内,我又重新做回一个城市居民。 但我对这个国家的看法,已经彻底改变了。 我开始理解,为什么这里的节奏这么慢。 商店下午五六点就关门,周末更是冷清。 人们走路不急不躁,说话轻声细语。 你很少看到有人会因为堵车而狂按喇叭,或者在公共场合大声喧哗。 整个社会,弥漫着一种平和、从容的气氛。 这种气氛,源于一种深层的安全感。 这种安全感,不仅来自于福利制度的保障,也来自于社会的稳定和人与人之间的信任。 博茨瓦纳的腐败指数,在非洲一直都是最低的之一。 人们普遍相信政府,相信法律。 我曾经把手机落在出租车上,半小时后,司机Thabo居然给我送了回来。 我坚持要给他一些钱表示感谢,他却怎么都不要。 他说:“这是我应该做的。” 在街上问路,总会有人热情的给你指路,甚至会亲自带你走一程。 人们的脸上,总是挂着温和的微笑。 这种淳朴和友善,在现代社会里,已经成为一种奢侈品。 有一天晚上,我和朋友在哈博罗内水坝散步。 很多人在这里跑步、骑车、野餐。 夕阳西下,天空的颜色从橘红变成深紫。 我问朋友:“你们会觉得生活无聊吗?没有那么多的娱乐,没有那么快的节奏。” 他想了想,说:“我们可能没有你们那么‘刺激’的生活,但我们有时间陪家人,有时间看日落。我们知道,国家是稳定的,生活是可预期的。这种感觉,不就是一种富有吗?” 我无言以对。 他说的是对的。 我们常常把“富裕”和“效率”、“物质”划等号。 我们习惯了24小时便利店,习惯了半小时送达的外卖,习惯了用金钱去衡量一切。 但在博茨瓦-纳,我看到了另一种“富裕”。 那是一种缓慢的、从容的、有安全感的富裕。 它告诉你,生活的品质,不完全取决于你拥有多少东西,而在于你内心是否平静。 这种平静,或许才是钻石带给这个国家,最宝贵的礼物。

写在最后

离开博茨瓦纳的那天,飞机在哈博罗内上空盘旋。 我看着下方这座安静、整洁的城市,以及远处延伸到天际的、广袤的红色土地。 心里五味杂陈。 这一年,我看到了钻石带来的光鲜亮丽,也看到了它背后的裂痕与隐忧。 我看到了一个非洲国家,如何用智慧和远见,走出了一条与众不同的发展之路。 他们用资源换来了和平、稳定和国民的尊严。 但也面临着不平等、高失业率和经济转型的巨大挑战。 博茨瓦纳像一颗未经打磨的钻石,它闪耀着独特的光芒,但也存在着天然的瑕疵。 我想起那个出租车司机Thabo,想起那个梦想去英国留学的女孩Amara,想起那个对生活心满意足的保安大叔。 他们的故事,共同构成了这个国家复杂而真实的面貌。 未来,当钻石的光芒逐渐暗淡,博茨瓦纳能否找到新的光源,照亮前行的路? 我不知道答案。 但我记得,在奥卡万戈的星空下,向导指着银河对我说的一句话: “星星一直都在,只是有时候,你需要等到天足够黑,才能看见它们。” 或许,对博茨瓦纳来说,也是如此。

博茨瓦纳旅行Tips:

最佳旅行时间: 每年5月到10月是旱季,天气晴朗,气温舒适,是进行野生动物观赏的最佳时间。动物会聚集在水源地,更容易被看到。签证与货币: 中国公民前往博茨瓦纳需要提前办理签证。当地货币是普拉(Pula),在国内很难换到,建议携带美元或欧元到当地兑换。信用卡在主要城市和高端酒店、营地可以使用,但小地方和市场仍需现金。交通: 国际航班通常抵达首都哈博罗内(Gaborone)或旅游门户马翁(Maun)。国内交通主要靠小型飞机(特别是前往奥卡万戈三角洲的营地)和长途大巴。城市内出租车很方便,但上车前最好先谈好价格。如果想自由探索,租一辆四驱车是最佳选择。必去地点:

奥卡万戈三角洲(OkavangoDelta): 世界最大的内陆三角洲,乘独木舟(Mokoro)穿行于水道,是独一无二的体验。乔贝国家公园(Chobe National Park): 以拥有非洲最密集的大象种群而闻名,傍晚时分的乔贝河巡游(Boat Cruise)是必看项目。马卡迪卡迪盐沼(MakgadikgadiPans): 非洲最大的盐沼之一,旱季时一片苍茫,雨季则会吸引大量火烈鸟,景色超凡脱俗。健康与安全: 博茨瓦纳是疟疾风险区,尤其是在北部地区(如奥卡万戈和乔贝),出行前请咨询医生,准备抗疟疾药物和驱蚊剂。当地治安在非洲国家中算相当好的,尤其是在旅游区,但仍需保持警惕,避免夜间单独外出和露富。穿着建议: 以轻便、透气的衣物为主,颜色建议选择卡其色、米色、棕色等接近自然的颜色,避免鲜艳颜色惊扰动物。早晚温差大,即使在夏季也需要带一件外套或抓绒衣。防晒霜、遮阳帽、太阳镜是必备品。尊重文化: 博茨瓦纳人普遍友好、谦和。打招呼时说一句“Dumela”(你好)会拉近彼此的距离。在拍摄当地人之前,请务必征得对方的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