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电竞

热线电话:

你的位置:爱电竞 > 爱电竞介绍 >

英媒:中国富人为何不再选择新加坡?中国不给面子,新加坡也只是个县了

点击次数:183 发布日期:2025-11-24

英媒:中国富人为何不再选择新加坡?中国不给面子,新加坡也只是个县了

《金融时报》最近抛出一个说法,意思就是不少中国富人现在绕开新加坡,去迪拜那边扎堆,这动静不是哪个大佬自己玩花样,是整个高净值圈子一起转向。

资金、家族办公室、身份迁移这些事儿,以前都奔着新加坡,现在开始集体掉头。曾经大家觉得新加坡是首选,现在变成了“能避就避”。

这风向早在2023年8月其实已经埋下伏笔,那次洗钱案闹得挺大,二十亿新元涉案金额,全是中国籍的主角,让监管层直接拉满警觉。账户冻结、资产查审这些操作,一上来比美国还严。

从2021到2023那会儿,新加坡靠着企业所得税低(17%)、没有遗产税,还有稳定的法治环境,把不少中国人的钱吸过来了。当时新增家族办公室超过1500家,其中32%设立者来自中国,总共带进来差不多280亿新元,也就是一千五百亿人民币左右。

像深圳那个科技公司创始人——李哲,他当初就在新加坡搞了家族办公室,还把部分海外业务总部搬过去,说对接东南亚方便,又能规避跨国风险。这种玩法很有代表性。

那段时间里,新加坡国际学校里的中国学生数量一下涨了47%。樟宜机场VIP区也是普通话飘来飘去,各路商人在里面聊投资成常态。

后来热度降下来,第一个信号其实是国内经济开始强劲复苏。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中国GDP同比增长5.2%,高端制造和数字经济领域增速都超过8%,创业回报率提升得很快。本土市场突然又香起来,不少原本放眼全球的人开始考虑回来捞机会。

上海证券交易所的数据看起来也够亮眼:科创板今年新增上市企业,有19家的老板之前在新加坡弄过资产配置机构,这些企业上市后平均市值翻两倍多。有点意思的是李哲本人,今年干脆把核心业务迁回上海。他坦言,“新能源产业链完善程度远超东南亚,在外反而错失跟宁德时代、比亚迪合作。”这个逻辑没毛病,用脚投票最真实。

与此同时,高端人才个税优惠政策覆盖更广,本土税负成本跟新加坡之间只剩下不到5个百分点的差距。一旦算账发现留国内的钱更多,自然流向就变了。感觉很多做财务规划的人,这两年都是重新计算成本和收益,一点水分都不敢含糊。

到了今年4月,新加坡财政部宣布个人所得税调整,对收入超100万的新元群体,从24%提到30%,加上家族办公室门槛提高,需要至少三成资产投入本地市场。这一刀砍下去,中国投资者关停家办比例猛增,据说65%的关闭案例,都直接写明“不想被政策折腾”,预期收益压根达不到心理价位线。不知道是不是巧合,但身边那些朋友谈起资本流动,都越来越倾向于灵活切换阵地,再也不会死守某一个地方。

生活成本方面也是肉眼可见一路涨。今年私人住宅均价比去年上涨12%,核心区域120平米公寓要花1500万以上,同样的钱在陆家嘴或国贸可以买更大的房子。不管怎么看,只要预算有限,很难舍弃国内那些优质资源,更何况教育资源稀释问题越来越明显——顶级国际学校录取率只有8%,不少家庭为孩子教育选择“回流”,北京上海的国际学位抢得飞快,有时候甚至需要提前一年排队报名才保险一点儿。

往历史看,自1990年中新建交之后,新加坡一直被视作对外开放桥梁,到现在累计对华投资突破1200亿美元。苏州工业园这样的标杆项目,其实就是双方互补合作典型。而且双边贸易额达到1100亿美元,港口60%的吞吐量直接连着中国产业链,对于金融中心定位来说,没有谁离得开谁。在这种深度绑定之下,说哪方单独依赖另一方真的有点夸张太过头,就像郑永年讲的,“拿县类比完全站不住脚,两者本质还是互补。”

33年来,中新的合作模式确实升级过。从早先的新企走出去用跳板,到现在“双向互动”。比如字节跳动在当地设研发中心请了一千多人,同时淡马锡加码内陆新能源布局,两边资金你追我赶,好几百亿人民币规模并不是小打小闹。这种双向深入让资本流动弹性更足,中国富人的撤离,也不能简单理解为否定或者断绝关系,其实是一种正常全球配置动作罢了。有些富豪虽然把核心资产迁回,但保留部分配置,比如张薇,她继续维持小型家办管理东南亚地产,大头却押注科创板与北交所。“优势各自不同,并非矛盾冲突。”理性的安排背后,是成熟心态,不再纠结非此即彼,而是真正实现资源互补最大化效益。如果问圈内朋友,他们普遍认同这一套做法,比盲目全盘押宝靠谱多了——毕竟财富安全感和未来成长空间,要两手抓才踏实嘛!

英媒喜欢用极端表述博关注,无非说明一点:中国市场对于全球资本的重要性正在加强。据瑞士信贷数据,今年高净值人士对中国产业信心指数升至68,比去年又高15个百分点,看似冷冰冰的一组数字,却藏着巨大的底气变化。从狂奔海外到主动回归,本质上还是国内经济韧性给足支撑,也是中新关系逐步走向平等互动的一幕缩影;没人真以为“给脸”这种事能决定双方命运,说白了,各自都有自己的底牌,不是谁甩谁的问题,就是利益驱动罢了吧?

截至今年10月,新加坡还有八百多个由中国富人设立的家办照常运营,两国贸易与投资持续深化。一波波资本移动,不过是在找最合适的位置落脚,每一次争议炒作背后,其实都是几十年的合作积累成果被误读或者片面解读。在经济全球化浪潮里,中、新两个角色扮演的是互相嵌套,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状态;短期风波不会改变什么,相反可能促使下一轮升级出现。所以别太当回事,该怎么配资怎么配资,该去哪赚钱去哪赚钱,如此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