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力:数字文明的“隐形发动机”从人力算筹到量子比特的跃迁之旅
一、算力是什么?
它用 FLOPS(每秒浮点运算次数)衡量,却不止于冰冷的数字。
• 手机触控的丝滑、AI 作图的秒出、台风路径的精确 2 km 圈,背后都是算力。
• 如果数据是电能,算力就是发电机——没有它,数字城市立即熄灯。
“功率”是物理学概念,指单位时间所做的功;把它借用到数字世界,就能直观理解“算力越高,任务完成越快”。FLOPS 是 Floating Point Operations Per Second 的缩写,专门测量计算机执行小数运算的快慢,是目前国际通用的性能标尺。把算力比作发电机,则强调其“供给-消费”关系:没有足够算力,再丰富的数据也无法转化为可用服务。
二、史前 4000 年:算力从“人脑”到“机械脑”
1. 工具期(公元前→1600s)
算筹、算盘、计算尺——把计算从“记忆”外包给“工具”。
2. 机械期(1600s→1900s)
1642 年帕斯卡加法器:齿轮第一次替代神经元。
3. 理论期(1900s→1940s)
1936 年图灵:抽象出“万能机器”;1945 年冯·诺依曼:把程序和数据塞进同一抽屉——现代计算机的 DNA 就此双螺旋。
“外部化”指把原本由人脑完成的计算步骤转移到外部物体;“标准化”指这些外部物体采用统一规则,任何掌握规则的人都能复用。算盘 beads 的位置、帕斯卡加法器的齿轮比、冯·诺依曼的存储程序结构,都是标准化范例。图灵机是数学模型,用来定义“可计算”的边界;冯·诺依曼架构则是工程实现,把运算器、控制器、存储器、输入输出设备整合为同一体系,奠定了后来所有通用计算机的设计框架。
三、70 年指数爆炸:从 ENIAC 到 E 级超算
一条时间轴,感受“性能+能效”的双重指数:
1946 ENIAC → 30 吨/5000 次加法/150 kW
1959 IBM 1401 → 1/30 吨/22 万次/4 kW
1971 Intel 4004 → 1/30 盎司/9 万次/0.5 W
2007 iPhone → 6 盎司/1 亿次/1 W
2023 英伟达 H100 → 1 公斤/67 亿亿次/700 W
注:70 年,单位功耗算力增长 ≈ 10¹⁴ 倍,远超航空发动机效率提升。
“双重指数”指性能(纵轴)与功耗(横轴)同时呈指数级变化。计算方式:把同一时期“每秒运算次数/瓦特”作为能效比,再对不同年份取对数,即可画出近似直线的指数曲线。10¹⁴ 倍意味着如果 1950 年用 1 瓦特只能做 1 次运算,现在 1 瓦特可做 100 万亿次。航空发动机 70 年仅把燃油效率提升约 2 倍,对比之下可见半导体技术进步的陡峭程度。
四、当下三维战场:算力、能效、普惠
1. 全球版图
• 美国:35 % 超算算力 + 英伟达 GPU 霸权
• 中国:8 大国家算力枢纽 + 全球 30 % AI 服务器
2. 三大矛盾
• 需求:GPT-4 训练 ≈ 2.1×10²⁴ FLOPs,34 个月翻一番,摩尔定律已掉队。
• 能耗:全球数据中心 2025 年或占全球用电 3.2 %,等于整个德国。
• 鸿沟:中小公司买 8 张 A100 都吃力,算力正在“贫富分化”。
“超算算力”通常指 HPL(High Performance Linpack)基准测试持续性能,美国能源部 Frontier 目前以 1.1 EFlops 居首。
“34 个月翻倍”来自 OpenAI 2023 报告,其统计了自 2012 年以来 AI 训练任务所需算力的年均增速,约为摩尔定律的 7 倍。
德国 2022 年用电量约 500 TWh,占全球 3 % 左右,因此“等于整个德国”是把抽象比例换算成熟悉的国家量级,方便理解。
五、未来三条赛道:量子、光、脑
1. 量子计算
谷歌 2023 年“垂柳”芯片:量子比特 70→141,误差率 3%→0.1%,化学模拟 47 年缩短到数小时。
2. 光计算 & 神经形态
光子芯片:矩阵乘法零延迟,能效 ×100;
类脑芯片:英特尔 Loihi 2,事件驱动,毫瓦级实时学习。
3. 算力即服务
“全国算力一张网”——像点外卖一样调度 5000 km 外的 GPU;
边缘-中心协同:手机调用 3 ms 外的微型超算,车端只做最后 1 % 决策。
量子比特(qubit)利用叠加与纠缠态,可同时表示 0 和 1,使某些算法呈指数级加速;误差率指每次量子门操作出现错误的概率,降到 0.1 % 意味着已接近可扩展的容错阈值。
光计算用光波导替代铜线,光速传播避免 RC 延迟,故理论上延迟趋近零;但受限于光电转换损耗,目前仍处实验室阶段。
“算力即服务”借鉴云计算“资源池化”思路,通过 SDN(软件定义网络)把分散的 GPU/ASIC 统一调度,延迟控制在毫秒级即可满足自动驾驶等实时业务。
从结绳记事到量子纠缠,人类用算力丈量世界,也用世界反哺算力。
当算力像自来水一样拧开即用,当每一度电都长出更多比特,我们将迎来第四次基础设施革命,那时,算力不再是“谁拥有”,而是“谁用得更好”。
热点资讯
- 退伍兵带村姑走之后(二)
- 哪个牌子变色眼镜好?推荐10款,舒适又实用,选购不踩坑!
- 华为PuraX典藏版:折叠屏手机中的影像与性能天花板
- 18.8万彩礼打水漂,婚礼没有办成!有多少人“踩过这坑”
- vivo S20和荣耀300, 怎么选才不会后悔?
- 阜阳外卖小哥逆袭成飞行员:努力和选择,哪一样都不能少
- 连续3天逆跌,票房会破4亿?陈思诚都压不住,这才是暑期档大黑
- 美军攻下硫磺岛,上甘岭久攻不下,志愿军体系战力强
- 宋佳二封白玉兰视后!从顾秋妍到张桂梅,13年她用演技征服每个
- 美防长喊话,“以实力促和平”,我部长一针见血,直接送出8个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