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电竞

热线电话:

你的位置:爱电竞 > 产品展示 >

大清魅魔袁世凯?被解职后,没钱没权的他为什么还能控制北洋军?

点击次数:181 发布日期:2025-08-05

这个问题其实没那么复杂。

袁世凯不是大清魅魔,他御下手段也没什么高深莫测的,作为浊流代表的他,御下无外乎升官发财四个字。

北洋集团就是自同治朝以来“军功浊流集团”的延续,袁系北洋实际上跟淮系北洋没有本质区别。北洋的几大中流砥柱,比如段、冯、王,曹,其实都是出自于淮系北洋的武备学堂系统,与其说是他们加入了老袁的幕府,倒不如说,这些干部是李中堂和荣中堂留给袁宫保的遗产。

一定要记着这件事,自小站始的新建陆军-武卫右军-北洋陆军系统,从一开始是通过摸淮系北洋尸体才得以快速成型的。

袁世凯只是在恰当的时候出现在了恰当的位置。

新建陆军时期就不必多说,小卡拉米而已。武卫右军时期,由于命好跟着袁世凯去了山东逃过一劫,于是他们这个两姓旁人机缘巧合成了国之柱石。

后来我们回顾历史的时候,往往因为后日袁世凯和北洋集团的成就,高估了小站时期袁世凯部的地位和意义,这就属于倒果为因了。假使去山东的不是武卫右军而是其他,袁世凯被派去跟聂军门一起守大沽口,那么很有可能多了个民族英雄袁世凯,窃国大盗的名头就得让给别人。

然后到了20世纪,袁部基本上算是三年三大步,到了光绪二十九年(1903),北洋第一镇正式挂牌成了整个中国新式正规军的代表。

他麾下这些原本只是中层军官的核心干将自然也就水涨船高,一个个的加官进爵,上文这几个,都逐渐升到镇统制,也就是师长。别觉得师长没什么,那时候全国就六个师,一个镇统制相当于节制了全国六分之一的正规新式陆军。

你说这些人的飞黄腾达要感谢袁宫保吗?自然是要。

但袁世凯他毕竟不是李鸿章,甚至也不是荣禄,他的崛起是跟北洋集团同步的,他和这些中坚力量是共生合作的关系,而不是主子奴才的关系——至少在冯国璋、段祺瑞心中是这样的。

同样的,他老袁能在北洋呼风唤雨,是因为他本职是直隶总督北洋大臣,北洋军是大清朝的,不是他袁世凯的。

所以在光绪末年,慈禧可以毫不费力地把袁世凯从直督任上调到军机处挑帘;在宣统初年,载沣可以一纸令下就让他开缺。

袁世凯对北洋的“控制力”,其实远不如很多文艺作品和自媒体渲染的那么强力。

袁世凯的失势并没有影响大多数北洋将领的仕途,相反,他们还迎来了进一步的重用。

段祺瑞调任江北提督,授侍郎衔。这个职位是由原来的漕运总督改制而来,名叫提督但实际上属于督抚序列,属于封疆大吏,可以节制地方。

老段

冯国璋实际上早就脱离了北洋序列,在袁世凯失势前就已经成为陆军部军咨处正使,后又转任西陵梁各庄值班大臣。袁世凯被开缺后,一向小心谨慎的老冯害怕受到株连,赶紧上书请辞,但载沣显然也没打算动他,继续任用,未受影响。

曹锟资历差一些,但也在宣统三年授了副都统衔。

可见,袁世凯的失势并未影响这些人的仕途,尤其是段、冯二人,已经成为了当时军界的耆老名宿。

其实载沣的手段很明确,就是要一个没有袁世凯的北洋。既然大家都是浊流,那就用浊流的手段,能让你们升官发财的并不是老袁,摄政王可以给得更多。

可以预料,如果国内局势一直稳定,假以时日,北洋这帮耆老名宿要么被收编,要么逐渐淡出政坛,这样新生代的留日生(您瞧摄政王这个命)就可以逐步接班,这样全国军事就能逐渐收归他的手中。

但宣统三年接连发生的大事件打断了这个进程。

老袁复出之后,北洋开始蠢蠢欲动。

为什么袁宫保一复出就打断了摄政王的计划,这个也不难理解。

一方面,北洋系脱胎于淮军,而淮军属于“浊流军功集团”,既非进士翰林出身、核心人物出自原李鸿章幕府,以军功、军内资历为升迁路径,强调人身依附,乡土情谊。第一代淮军大多出自安徽,第二、三代由于驻防区域则引入了大批直隶、山东的普通人家子弟。

他们在李鸿章的荫蔽下,几十年的时间,发展成了一支庞大的队伍,并且由于李鸿章本人是翰林出身,可以名正言顺的出任封疆大吏,也可以提拔任用进士出身的文官——更关键的,李鸿章、张树声、刘铭传这些淮军元老,本身就功勋卓著,外人看着眼红,那么你有这些军功吗?

但甲午之后,李鸿章倒台,被调离北洋,去北京当了伴食宰相,此时段祺瑞、冯国璋等淮军第三、第四代将领,还都只能算中层武官。何况就算已经是高层了又能怎样,一贯以文制武的清朝,就算你是总兵提督,也是被人节制的命。

这些人普遍出身较差,大都是因为家里供不起科举才无奈从军的。老段稍好,但他祖父去世后也家道中落。曹三哥更是船工之子,街头小贩出身。

他们的社会地位注定是无法跟诗书传家的清流官员相提并论的。

所以对于他们来讲,抱团,抱大腿,然后形成一个新的势力,而袁世凯,就是那个浊流的天命之子。

他虽然是世家出身,但却是小老婆养的过继子。本人又实在太笨,奋斗多年,连个秀才都没考上,出身是花钱买的。第一桶金是在朝鲜通过各种阴谋手段博来的,各种行为之恶劣,让此时还未出人头地的张謇捏着鼻子跟他绝交了。

后面出人头地是靠及时从李鸿章的船上跳到了荣禄的船上,给荣禄当舔狗才谋得了小站练兵的机会。

可以说,老袁的经历,就是标准浊流,凑齐了浊流的几大特征:买官、军功、旁门左道、走后门。

要知道,早年间立有大功并且真有举人功名的淮军名宿张树声,也被清流嘲笑为“诰封清流”。何况袁世凯这种连军功都靠骗、靠偷袭的?

戊戌年袁世凯跟光绪那个不得不说的故事,也坐实了他在光绪皇帝拥趸中的地位——以袁世凯后来的屡次剖白自辩来看,他非常在意这件事。

如果说,光绪末、宣统初,最不容易被清流接纳的人,袁世凯当之无愧。

反过来说,清流越不待见他,北洋这帮行伍出身的军人就越跟他有共同语言。

这就是袁世凯在北洋系统中的魅力所在——同是天涯沦落人。

北洋不容于清流集团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在于,如果在袁世凯和摄政王方面二选一,他们也会毅然选择袁世凯。

因为摄政王那边,能给的东西最多就是荣誉、是优待,是高官的名头。摄政王还有两个亲弟弟,和一大堆宗室等着他喂。但袁宫保不一样,只要他手里有,他真的什么都敢给。

前文说过,载沣对北洋集团的“去袁化”并不算失败,但如果让北洋中的高层嗅到一丝袁世凯可能会翻身的气息,他们马上就会幻想未来跟随袁宫保成为国家重臣的景象了——事实证明,北洋诸公未负袁宫保,袁宫保也自然会投桃报李。

所以说,袁世凯失势的这段时间,与其说他是在控制北洋军,倒不如说,北洋军的高级将领一直在审时度势,天下有变,他们重新汇聚在老袁麾下,是最符合他们自身利益的选择。

但也要注意到,重新出山的袁世凯,在很多时候对这些老部下的影响力也相当有限。

比如在武昌前线,冯国璋就屡次不听老袁停战的意见,直接跟隆裕太后搭上线,想博个乾坤再造之功。后面是因为太后也实在拿不出军费才作罢。

再比如袁世凯称帝,包括段祺瑞在内的北洋元老,就坚决反对。

而袁世凯殁后,这个名义上是中国最庞大、最有权势的政治势力在几年间彻底分崩离析,而后大家大打出手,不死不休。

这几乎就是浊流武人集团的宿命:政治水平不够,迷信武力,对上靠人身依附、御下靠升官发财。

所以回到问题本身:

袁世凯并没有什么手段能控制北洋军,是北洋军主动团结在他的周围,一旦他们发现袁世凯无法再带他们更进一步,他们就会抛弃袁世凯,然后沿着袁世凯曾经的道路继续前行。

欢迎您在评论区留下意见。

如果觉得有趣,请帮忙点赞、转发。

本频道十分需要您的支持,请动一下手指,点赞、推荐、关注,万分感谢!

谢谢您的观看!

支持本频道,请观看下方短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