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德为何反对 “兵谏” 张国焘?1936 年红军分裂危机中的冷静抉择
声明:本文基于历史资料与口述采访改编创作,涉及宗教历史与人文议题,仅供参考,请理性对待,切勿盲从或过度解读。
1935 年四川懋功的一场会师,竟埋下红军分裂的隐患。
张国焘公然违背中央北上陕甘的战略,执意率近10 万大军南下川康,扬言要 “开辟崭新革命局面”。
1936 年 2 月张国焘不得不按《康道炉战役计划》撤离,干部质疑声四起,甚至有人提议 “兵谏” 逼张国焘北上。
可面对如此危局,张国焘仍不愿向中央低头,还暗中打压异己。
朱德得知“兵谏” 计划后,为何坚决反对?
这场分裂危机最终又如何化解?
张国焘南下战略的出台背景
张国焘与中央在红军战略方向上的分歧由来已久。
1935 年中央红军与红四方面军于四川懋功会师后,中央依据全国革命形势及地理、民情等状况,拟定北上陕甘,开辟新根据地的计划。
但张国焘见中央红军兵力缩减,而自身领导的红四方面军兵力雄厚,便妄图凭借军力优势左右红军战略走向,力主南下川康,欲在川西北或川西南创建根据地,以此与国民党军周旋,还期望能进一步扩充自身势力。
不顾中央再三劝说,张国焘公然分裂红军,擅自率红四方面军及原一方面军部分部队(主要是红五军团、红九军团等)南下。
当时会师后的南下部队兵力总计近10 万人,其中红四方面军约 8 万余人,起初部队士气较高,张国焘更宣扬南下能 “开辟崭新革命局面”,使不少战士误认南下乃可行之选。
南下初期的作战状况
南下初期红四方面军进展较顺。半个多月内,部队连克宝兴、天全、芦山等地,击败川军17 个旅,令四川军阀刘湘苦心经营的防线告破。
张国焘因此颇为自得,于1935 年 11 月 12 日致电中央时,不再称 “中央”,而直呼 “毛、张、周、王、博”,宣称南下成果证明了 “进攻路线的胜利”,已 “打开川西门户,奠定建立川康苏区胜利的基础”。
中央虽不同意其南下,但出于关心红四方面军发展的考虑,于同日发去电报,指出“你们目前应坚决向天全、芦山、邛崃、大邑、雅安发展,消灭刘(湘)、邓(锡侯)、杨(森)部队,求得四方面军的壮大,牵制川敌主力残部”,尽可能为其提供可行发展建议,避免其陷入困境。
然而红四方面军向名山、邛崃推进,直逼川西平原后,令蒋介石与四川军阀极度惊恐。
刘湘紧急于邛崃设立总指挥部,调集全部精锐,还邀其他军阀共同出兵,准备在百丈关一带阻击红军。
百丈关战役重创红军
百丈关战役堪称南下战略的关键转折点。
1935 年 11 月 14 日至 21 日,红四方面军集中红 30 军、红 9 军 25 师、红 4 军 10 师、红 31 军 93 师等共 17 个团,约 4 万人的主力部队,与刘湘统领的川军展开决战。
徐向前亲自指挥战斗,其本判定沿大路进攻易遭侧翼攻击,故而调整部署,以主力于百丈附近集中迎敌。
这场战斗异常惨烈,红军战士英勇拼杀,歼灭敌军1.5 万余人,但自身也付出近万人伤亡的惨痛代价。
川军凭借优势兵力,借助飞机轰炸及地面集团冲锋,持续冲击红军阵地。
红军战士子弹耗尽便展开白刃战,却终因敌我力量悬殊、后勤供应不足等,未能守住阵地,被迫转入防御。
百丈关战役的失利,正如人民网相关历史论述所述,是张国焘南下错误方针碰壁的主要标志。
陷入困境与《康道炉战役计划》的制定
百丈关战役后,红四方面军被迫转入守势,国民党军借机加强包围。
薛岳率六个多师的“中央军” 向雅安、天全集结,与川军一道,对天全、芦山、宝兴一带的红四方面军构建包围圈。
依据解放军档案馆所藏的《康道炉(康定、道孚、炉霍)战役计划》记载,至1936 年 2 月敌军攻势加剧,红军面临前有强敌,后无稳固根据地、难以获取物资补充的艰难处境。
与此同时当地气候严寒,暴雪频发,红军缺衣少食,非战斗减员急速攀升。
红四方面军尝试于当地建立根据地,然该地区地广人稀、物资匮乏,数万大军的物资补充难以为继,战士常靠野菜充饥,以简易棕榈衣物御寒。
面对如此危局,张国焘直至无计可施,才决定放弃天全、芦山等地,按《康道炉战役计划》向康北撤离。
依《康道炉战役计划》安排,撤离自1936 年 2 月 13 日开启,以红 30 军 89 师为先头部队开路,按日程推进,预定 14 日内,即 2 月 26 日前,各部队有序完成转移。
此撤离行动历经艰辛,部队穿越雪山、草地等恶劣区域,沿途不断遭敌军袭扰,物资损耗与人员减员情况依旧严重。
兵力锐减与部队整编
1936 年 4 月历经艰难的红四方面军部队抵达甘孜等区域后,不得不进行整编。
整编后其编制缩为5 个军与 1 个骑兵师,兵力仅约 4 万人。
相较于南下前近10 万人的规模,兵力折损超半数,足见张国焘南下战略造成损失之惨重。
兵力锐减不止体现于作战伤亡与恶劣环境致使的减员,部队士气低迷、人心离散也十分显著。
诸多战士目睹战友牺牲、战略接连受挫,对张国焘的战略决策渐生怀疑,军心不稳现象加剧。
基层军官对后续行动走向频繁私下探讨,往昔对张国焘的信任不复存在,部队凝聚力面临严峻挑战。
张国焘内部威望的崩塌与内部矛盾爆发
张国焘于红四方面军的威望与地位,因南下的严重失利急剧动摇。
诸多原本支持南下的干部,态度纷纷转变,内部议论纷纷,对其战略眼光与领导能力的质疑之声日增。
部队整编期间,为掩盖自身指挥失误,张国焘常借故调整诸多干部职务,致内部矛盾激化。
原一方面军干部的处境尤为艰难。张国焘因作战不利,愈发猜忌原一方面军随其南下的干部,以各类理由限制陈伯钧、董振堂等人职权。何长工职务连降,令诸多干部不满,认定其是因张国焘战略失误而遭“背锅”。
同时红军大学内的教学训练工作,常因内部矛盾难以正常开展。
刘伯承致力于以科学军事理论培训红军干部,却常遭部分受张国焘影响的四方面军干部抵制,使红军大学教学资源难有效利用,培训成效大打折扣。
“九九密电” 传闻更使内部矛盾白热化。部队西撤途中,部分干部听闻相关消息,认定张国焘早存分裂中央之心,部队今日困境皆其所致。
五、九兵团一些干部因此聚集商议,向刘伯承提议以“兵谏” 等强硬方式,促部队回归北上正轨或限制张国焘权力。
刘伯承深知局势危急,与朱德会面沟通相关提议。
朱德经慎重思索,明确否定“兵谏” 之策。他分析认为,目前时机尚未成熟。
在张国焘的势力范围内,依然有众多忠诚于他的亲信。
若采取强硬手段,不仅难以成功,而且事态平息也颇为棘手。
朱德否决“兵谏” 提议后,并未坐视局势恶化,而是迅速展开行动,一方面稳定内部干部情绪,另一方面持续与张国焘保持沟通,试图以理性方式推动其转变立场。
1936 年 4 月中旬朱德借红四方面军整编工作间隙,主动找到张国焘,就部队后续发展方向展开谈话。
会面时朱德开门见山指出:“当前部队兵力减半,物资匮乏,战士们思乡厌战情绪严重,继续与中央僵持绝非长久之计。陕北根据地虽基础薄弱,但中央已初步打开局面,若我们率部北上,两军合力,既能缓解物资压力,又能集中力量对抗国民党军围剿,这才是红军的出路。”
张国焘却依旧坚持己见反驳道:“陕北地贫人稀,难以供养数万大军。眼下我们虽遇困难,但只要在康北站稳脚跟,联合当地少数民族势力,再图向南发展,未必不能扭转局势。若此时北上,岂不是承认南下战略彻底失败?”
朱德耐心回应:“革命事业并非个人荣辱之争,战士们的生命、红军的存续才是首要任务。康北地区同样物资短缺,且少数民族情况复杂,短时间内难以建立稳固根据地。中央多次来电表达团结意愿,甚至提出可调配陕北物资支援我们,这份诚意不应被忽视。”
此次谈话持续近3 小时,张国焘虽未明确同意北上,但态度较此前有所松动,不再坚决拒绝与中央沟通。
与此同时刘伯承按照朱德的建议,暂时搁置“兵谏” 计划,转而在红军干部中开展思想动员工作。
1936 年 4 月 20 日刘伯承在红军大学组织专题会议,邀请原一方面军与四方面军干部共同参会。
会上刘伯承结合自身军事经验,分析当前全国革命形势:“日军侵华步伐加快,民族矛盾已上升为主要矛盾,北上抗日符合全国人民意愿,也是红军的历史使命。南下作战不仅面临国民党军重兵围剿,还会脱离抗日主战场,与革命大势相悖。”
部分四方面军干部提出质疑:“若北上途中遭遇敌军拦截,部队物资补给问题如何解决?”
刘伯承回应:“中央已电告陕北根据地筹备粮食、衣物,且沿途有地下党组织协助,虽有风险,但相较于在康北坐以待毙,北上是更可行的选择。我们与四方面军干部战士同为红军,目标都是革命胜利,不应因战略分歧产生隔阂。”
此次会议后越来越多四方面军干部开始认同北上方针,张国焘的孤立局面逐渐显现。
1936 年 5 月红二、红六军团即将抵达甘孜与红四方面军会师的消息传来,局势出现新的转机。
朱德敏锐意识到,这是推动张国焘北上的重要契机。
5 月 12 日朱德再次与张国焘谈话强调:“二、六军团远道而来,士气高昂,若三方合力北上,红军力量将大幅增强。若继续坚持南下,不仅会失去二、六军团的支持,还可能导致红军进一步分裂,届时我们都将成为革命的罪人。”
张国焘虽仍有顾虑,但也明白二、六军团的到来改变了力量对比,若执意反对北上,将面临更多压力。
他最终同意与二、六军团会师后,共同商议战略方向。
6 月 3 日红六军团先头部队抵达甘孜,贺龙、任弼时等领导人与朱德会面。
任弼时明确表示:“二、六军团坚决拥护中央北上方针,愿与红四方面军携手北上,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
在朱德、任弼时等人的努力下,1936 年 6 月 6 日张国焘正式宣布取消其另立的 “中央”,承认中央的领导地位。
这一决定标志着红军分裂危机取得阶段性突破,但部队北上的具体事宜仍需进一步协调。
6 月 10 日张国焘致电中央,表示 “同意北上,盼中央指示具体路线”,中央随即复电,告知北上路线及沿途补给安排,并派专人前往甘孜接应。
然而张国焘内心仍存犹豫,在部队整编、兵力部署等问题上与朱德等人产生分歧。
他试图保留更多对四方面军的控制权,提出“四方面军主力担任前锋,二、六军团殿后” 的方案,实则想在北上途中掌握主动权。
朱德识破其意图,于6 月 15 日召开红四方面军干部会议,明确指出:“北上是全军共同行动,需统一指挥、统一部署,任何部队都不应搞特殊化。二、六军团与四方面军应相互配合,不分主次,共同完成北上任务。”
在朱德的坚持下,张国焘被迫接受统一指挥方案。
7 月 2 日红二、红四方面军在甘孜举行会师大会,朱德在会上发表讲话:“我们历经艰难险阻,终于实现会师,这是红军团结的胜利。从今日起,我们将携手北上,与中央红军会合,共同肩负起抗日救国的重任。任何分裂红军的行为,都将遭到全体战士的反对。”
会师后部队按计划分三路北上,朱德、张国焘、任弼时分别率领部队行动。
北上途中朱德始终关注部队动向,及时解决物资补给、兵力调配等问题。
7 月 10 日部队行至炉霍时,遭遇国民党军飞机轰炸,部分物资被毁,战士出现伤亡。
朱德立即召开紧急会议,调整行军路线,安排医护人员救治伤员,并电告中央请求支援。
中央迅速回应,协调陕北根据地加急运送药品、粮食,确保部队顺利前进。
8 月部队进入甘肃境内,遭遇国民党军马步芳部的袭扰。
张国焘再次产生动摇,提议“暂缓北上,在甘肃南部建立临时根据地”。
朱德坚决反对,指出:“甘肃南部敌军兵力薄弱,难以长期抵御国民党军进攻,且偏离抗日主战场,不符合北上方针。我们应按原计划继续前进,尽快与中央红军会师。”
为说服张国焘,朱德还联合贺龙、任弼时等人联名致电张国焘,重申北上的必要性,张国焘在多方压力下,最终放弃提议,部队继续北上。
1936 年 10 月 9 日红四方面军抵达甘肃会宁,与中央红军胜利会师。
10 月 22 日红二方面军抵达静宁将台堡,与中央红军会师。
至此红军三大主力会师,标志着张国焘分裂危机彻底化解,中国工农红军完成战略大转移,为后续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奠定了基础。
回顾这场持续一年多的分裂危机,朱德始终以大局为重,坚决反对“兵谏” 等极端手段,通过耐心沟通、争取盟友、统一思想等方式,逐步扭转局势。
他的冷静抉择不仅避免了红军自相残杀的悲剧,还维护了红军的团结统一,为革命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正如历史所证明的,团结是红军战胜一切困难的重要保障,任何分裂行为都终将被历史所抛弃。
热点资讯
- 退伍兵带村姑走之后(二)
- 华为PuraX典藏版:折叠屏手机中的影像与性能天花板
- 18.8万彩礼打水漂,婚礼没有办成!有多少人“踩过这坑”
- 哪个牌子变色眼镜好?推荐10款,舒适又实用,选购不踩坑!
- 鸣潮下载要多少内存?15GB只是起步,预留20GB更稳妥
- 背影:牛仔与针织的日常时尚奏鸣
- vivo S20和荣耀300, 怎么选才不会后悔?
- 美军攻下硫磺岛,上甘岭久攻不下,志愿军体系战力强
- 阜阳外卖小哥逆袭成飞行员:努力和选择,哪一样都不能少
- 宋佳二封白玉兰视后!从顾秋妍到张桂梅,13年她用演技征服每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