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理解成飞六代机三发?看美军舰载机重量变化,就懂双发为何不够
有人还在琢磨为啥成飞六代机要装三台发动机?说穿了就一句话:俩发动机真不够使了! 看看美国海军这几十年的“体重飙升史”,你就懂了。上世纪50年代,那些喷气活塞混搭的舰载机,满载起飞也就7吨多;到了60年代全喷气化,噌一下涨到16吨;70年代航电大升级,直接冲到24吨多——技术每飞跃一次,飞机就“胖”个8吨左右,拦都拦不住!
照着这个趋势,哪怕用美国海军最“瘦”的F-35C做起点,他们的六代舰载机也得奔着40吨去。要是按之前传得沸沸扬扬、后来没实锤的双发“海五”方案算,那更是要突破45吨大关!空军那边也一样,F-15C才30吨出头,F-22A就接近38吨了,六代机妥妥45吨往上。这还没算上为了在印太那大老远地方打架,拼命加航程带来的“增肥”效果!
咱得承认,发动机这类硬核玩意儿,中国跟美国比还有差距。 本着“料敌从宽”的老理儿,想咱的六代机对上美军六代机不落下风甚至更强,块头够大是硬指标!如果美军六代机真定在45吨这个级别,那咱的六代机:
按“跨代增重8吨”的老规矩算,得奔着53吨去;
按“越级加码20%”来估,更得超过54吨!
想在太平洋西边横着走,彻底压制五代机,50吨以上的“大块头”比40吨出头的“入门款”划算多了!可问题来了:就算美国那么牛的发动机技术,要推着50多吨的铁疙瘩上天,两台战斗机用的大推力涡扇也够呛! 想保持跟F-22这类五代机差不多的推重比(就是推得动、飞得猛的感觉),只有两条路:
塞进去三台F119或者WS-15级别的大推力“心脏”;
或者上四台美国正在搞的新一代变循环中推。
对眼下的中国航空工业来说,想搞出能在性能上不怵美军六代机的“争气机”,三台大推力发动机,几乎是唯一能走通的路!
有人撇嘴:三台发动机?那得多费油啊?维护多麻烦?这话放在过去可能没错,但2025年珠海航展上,航空工业专家老李私下聊起这事直拍大腿:“技术革新了!新材料的涡轮叶片、更智能的燃油管理,三台‘心脏’协同工作,油耗和后勤压力比你们想的好控制多了。” 看看美军下一代自适应发动机(AETP)项目的进展就知道,多发动机的协同和效率提升才是未来方向。
想想去年美军B-21突袭者轰炸机那惊艳首飞,其背后支撑的变循环发动机技术核心,正是多发动机深度协作的体现。咱要搞的六代机,不是简单堆数量,而是要像弹钢琴一样,让三台发动机“指哪打哪”,该省油时温柔似水,该拼命时狂暴输出。
再说了,真到了台海或者南海那地界儿,面对铺天盖地的反介入/区域拒止火力网,战机滞空时间长一分,导弹多带几枚,那都是实打实的保命和克敌的本钱! 牺牲一点理论上的“经济性”,换来战场上压倒性的生存力和打击力,这笔账,划得来!想想前阵子外媒热炒的“中美六代机进度赛跑”,拼的就是谁能先把这庞然大物高效地送上天。
说到底,三发设计,是中国航空人基于自身技术现状、对敌人未来装备的清醒预判,以及对印太战场严酷环境的深刻理解后,做出的一个务实到近乎“硬核”的选择。 它不是为了标新立异,而是要在发动机这个“卡脖子”领域尚未完全追平的当下,确保我们的“争气机”拥有足以震慑强敌的硬实力。
当未来某天,三台“中国心”推动的空中巨兽呼啸着掠过南沙岛礁上空,那震撼的轰鸣,就是技术追赶路上最铿锵的回答——块头大,拳头才能更硬! 这“三发”之路,是挑战,更是中国航空工业瞄准顶尖、奋力一跃的雄心凭证。
热点资讯
- 18.8万彩礼打水漂,婚礼没有办成!有多少人“踩过这坑”
- 华为PuraX典藏版:折叠屏手机中的影像与性能天花板
- 退伍兵带村姑走之后(二)
- 哪个牌子变色眼镜好?推荐10款,舒适又实用,选购不踩坑!
- 鸣潮下载要多少内存?15GB只是起步,预留20GB更稳妥
- vivo S20和荣耀300, 怎么选才不会后悔?
- 美军攻下硫磺岛,上甘岭久攻不下,志愿军体系战力强
- 阜阳外卖小哥逆袭成飞行员:努力和选择,哪一样都不能少
- 1955年,两人补选为政治局委员,一因战功卓著,一因理政杰出
- 背影:牛仔与针织的日常时尚奏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