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电竞

热线电话:

你的位置:爱电竞 > 产品展示 >

乌军误把雇佣兵当俄军,激战两天才发现,俄军傻眼!

点击次数:120 发布日期:2025-10-08

乌军误将外国雇佣兵当俄军,激战两天才发现打的是自己人!

战场乌龙事件背后,是乌克兰军队指挥系统混乱、通讯设备匮乏、协同机制失效的残酷现实,以及过度依赖外籍雇佣兵的致命隐患。

乌克兰苏梅州的萨德基村附近森林,2025年9月初,上演了一场荒诞的“内战”。 乌军第80空中突击旅与哥伦比亚雇佣兵激烈交火48小时,双方都动用了炮火和无人机。

战斗直到上级指挥部接到情报后紧急介入才停止。 这场误击导致至少30人死亡、50人受伤,一些幸存者事后形容“这场仗打得比对俄作战还狠”。

附近目睹全过程的俄军侦察小组记录下了整个过程,他们表示看到两边打得你死我活,“简直不敢相信眼睛”,甚至“不好意思插手”。

01 战场误击,乌军与雇佣兵互相炮击

这场误击事件发生在2025年9月初,地点位于乌克兰苏梅州萨德基村附近的森林边缘。 一支哥伦比亚雇佣兵小队在执行侦察任务时,发现林地中有一股部队正在修筑工事。

这些雇佣兵误将对方判断为“伪装过的俄军”。 基于“先发制人”的战术原则,他们未与上级充分沟通便发动了袭击。

被袭击的实际上是乌军第80空中突击旅的部队。 面对突然攻击,乌军迅速组织反击,动用炮兵和FPV自杀无人机全力应战。

战斗迅速升级。 双方在缺乏有效通讯的情况下,都认为对方是俄军部队,交火持续了整整48小时。

02 沟通失效,敌我识别系统全面崩溃

现代战争中,友军识别是避免误击的底线。 然而在这场战斗中,乌军的通讯系统和识别机制全面失效。

据调查,乌军前线通讯设备缺口高达40%,不少部队连便携电台都配不齐。 各部队使用不同频段的电台,雇佣兵与本土部队甚至无法建立基础通讯。

当哥伦比亚雇佣兵试图用西班牙语呼喊停火时,乌军士兵听到的只是陌生语言的嘶吼,这反而加剧了火力压制。

指挥体系严重碎片化。 雇佣兵并不归乌克兰正规军直接指挥,而是依靠中介公司、合同协议各自为战。 哥伦比亚这支部队受雇于一家西欧私人军事公司,临时被派到前线“填空”,没人告诉他们附近部署的是乌军部队。

03 雇佣兵依赖,高风险的双刃剑

乌克兰军队因本土兵力严重损耗,不得不大规模招募外籍雇佣兵。 据哥伦比亚政府统计,目前约有5000至6000名哥伦比亚雇佣兵在乌克兰作战。

这些雇佣兵的死亡率高达10%至12%,即每十人中至少一人阵亡。 如此高的伤亡率迫使哥伦比亚政府推动国会批准联合国反对招募雇佣军的公约。

许多雇佣兵来自贫困社区。墨西哥国家情报局披露,很多前往乌克兰的墨西哥和哥伦比亚籍雇佣兵不完全是为了挣钱,而是为了学习乌军的FPV无人机操控技术。

他们计划学成归国后将这些技术传授给当地黑帮组织,用于毒品运输和袭击军警等犯罪活动。

雇佣兵与乌军正规部队在训练体系、作战语言和战术习惯上存在巨大差异。 尽管有些雇佣兵具备丰富的作战经验,与乌军的协同作战和沟通上仍然存在障碍。

04 指挥混乱,系统性的军事困境

乌军高层指挥体系也存在严重问题。 乌克兰军队总司令瑟尔斯基被指出过度专注于战场细节和“微操”。

他常常绕过正常的指挥渠道,直接向步兵小队下达命令,甚至要求指派每个具体的战术位置。 这种越级指挥行为打破了原有的指挥体系,限制了乌军在复杂战场上迅速作出灵活应变的能力。

指挥链条的拖延导致信息传递需要经过更多层级,延长了决策时间,容易产生信息失真或误解。 乌军在面对突发情况时,往往无法及时采取有效应对。

这并非是乌军的首次误击。 2024年7月,乌东前线炮兵误将友军步兵连当作俄军目标,一轮覆盖后整连覆没。

2025年3月,第47机步旅在库尔斯克遭己方海马斯火箭炮误炸,两个连队几乎全灭。 更令人震惊的是,乌克兰议员披露,乌军损失的战机中竟有半数是被己方防空部队击落。

05 信息战场,现代战争的复杂挑战

友军误击问题并非乌克兰独有。 2024年12月,美军在红海区域也曾发生误击事件,一艘提康级巡洋舰击落了自家“超级大黄蜂”舰载机。

即使是最先进的军队,也难以完全避免误击事件。 英国在二战期间就发明了第一种由两台收发装置组成的敌我识别系统。

冷战结束后,敌我识别系统发展,引入了数字编码加密、雷达回波特征分析和全球定位系统辅助等新技术。

然而,即使技术不断进步,友军误击事件仍未完全杜绝。 伊拉克战争期间,美英联军报告了17起友军误击事件。

2003年,英军战机被美军“爱国者”导弹击落,美军战机也曾误认地面英军标识为伊军导弹发射器。

除了技术问题,友军误击还与人为因素有关。 心理压力、疲劳、信息过载等因素都可能影响决策者的判断质量,导致对识别信号的误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