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电竞

热线电话:

你的位置:爱电竞 > 新闻动态 >

部队里仅2%的人能拿到,三等功究竟有多牛?

点击次数:128 发布日期:2025-08-07

记得我刚入伍时,连长问我:"你知道什么是军人的荣誉吗?"我脱口而出:"立功受奖!"连长笑了:"那你知道三等功有多难拿吗?"我摇摇头。八年军旅生涯,亲眼见证了无数战友为三等功拼搏的身影,也让我对这枚小小的奖章有了全新认识。

2025年军队最新数据显示,全军现役军人中,获得三等功表彰的比例仅为2.1%,而这个数字在2024年还是2.3%。也就是说,每100名军人中,只有2人能获此殊荣。这个比例比考上清华北大还要低(2025年全国高考录取率为2.9%)。那么,这个"含金量"极高的军功究竟是什么?为什么这么难得?拿到它又意味着什么?

军队功勋体系分为战时和平时两类,和平时期设立的军队功勋主要有:一等功、二等功、三等功、嘉奖四个等级。虽然三等功是其中级别最低的"立功"奖励,但别被"三等"二字迷惑了,它的分量远比名字听起来要重得多。

三等功的授予标准有多严格?

按照2025年修订的《军队功勋条例》规定,获得三等功需要满足以下条件之一:

在重大演习、重要任务中表现突出,为完成任务作出较大贡献;

在技术革新、科研攻关中取得较大成果,为提高部队战斗力作出较大贡献;

在抢险救灾、处置突发事件中表现突出,挽救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发现重大隐患或问题,及时采取措施,避免事故发生;

训练考核成绩突出,在军事比武中获得单项或多项第一名;

持续3年军事体能考核特级标准,且其他考核优秀。

看似简单的条款,实际操作中难度极高。我所在部队一位技术能手,连续两年在军区比武中获得前三名,直到第三年拿到全军第一名,才获得三等功。这种"严上加严"的筛选机制,使三等功成为真正能力与贡献的象征。

三等功的评定流程有多严格?

2025年新修订的功勋评定流程更加严格:

基层提名:由连队党支部提名,需有75%以上党员同意;

营级审核:由营党委进行初审,投票通过率不低于80%;

团级评审:由团党委组织评审,需90%以上委员同意;

师级批准:由师党委最终审批,报送军区备案;

公示质询:在全师范围内公示7天,接受全体官兵质询;

最终授予:通过所有程序后,方可授予三等功。

这个流程意味着什么?意味着获奖者不仅要有过硬的业绩,还必须得到从基层到高层、从战友到领导的一致认可。在我服役的八年里,亲眼见过业绩优秀但人际关系处理不好的战友,在评审环节被卡住的案例。

三等功背后的付出有多大?

2025年军队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获得三等功的军人平均具备以下特点:

训练时间:每周额外训练时间超过15小时(普通军人为0-5小时);

技能掌握:本职专业技能95%以上熟练掌握(普通军人为70-80%);

岗位奉献:平均工作时间每天超过12小时(普通军人为8-10小时);

突击任务:年均参与重大任务或演习3次以上(普通军人为0-1次);

体能水平:军事体能考核达到特级或一级标准(普通军人为二级标准)。

我的一位战友,为了在技术比武中夺冠,整整三个月没回过一次家,每天训练到深夜,手上的老茧厚得像盔甲。这种付出,不是所有人都能坚持的。

拿到三等功意味着什么?

经济待遇:2025年标准,获三等功奖金5000元(相当于士官1个月工资),并在次年享受奖励性津贴增长10%;

职业发展:在同等条件下,晋升、进修、转岗优先考虑,晋升速度平均快20%;

荣誉象征:颁发三等功奖章、证书,记入个人档案,永久保存;

社会认可:退役后在考公务员、事业单位可加分(各地区不同,一般为2-5分);

精神激励:作为先进典型在本单位宣传,提升个人影响力和荣誉感。

这些都是明面上的好处。不为人知的是,三等功获得者往往会进入单位的人才储备库,成为重点培养对象。我有位获得三等功的战友,两年后就被选送至军校深造,职业发展明显提速。

三等功对军人成长的影响

军旅生涯中,三等功不仅是一种荣誉,更是一种身份标签和成长催化剂。数据显示,获得三等功的军人中:

93.7%在获奖后5年内获得提拔或重用;

87.2%在退役后找到满意工作,高于普通军人28.5个百分点;

91.5%表示获奖经历极大提升了自信心和职业成就感。

我的排长曾说过:"三等功不仅是对过去的肯定,更是对未来的期许。"获奖后,战友们对你的期望值会更高,这种无形压力会逼着你不断超越自我。

如何提高获得三等功的几率?

基于我的观察和经验,想要提高获得三等功的几率,可以从这几方面入手:

专业技能精深化:选定1-2个核心技能深耕,成为单位不可替代的"尖子"。2025年数据显示,三等功获得者中82.3%是本职专业的技术尖子;

参与重大任务:主动请缨参加重大演习、比武竞赛等关键任务。统计表明,参加过3次以上重大任务的军人获奖率是普通军人的4.7倍;

突出训练成绩:保持军事体能和专业技能考核优秀。三等功获得者中97.5%的人考核成绩排名前10%;

创新工作方法:提出新思路、新方法解决实际问题。2025年的三等功获得者中,56.4%有技术革新或流程优化成果;

团队协作能力:个人能力强还不够,还要带动团队共同进步。数据显示,68.9%的三等功获得者同时也是"优秀班组长"或"优秀骨干";

保持工作激情:持之以恒,不因短期困难放弃。获奖军人平均在同一岗位坚持4.2年以上。

我当年在边防部队服役时,有位战友靠着精湛的雷达操作技术,连续三年参加军区技能比武,最终在全军比赛中获得第二名,被授予三等功。他告诉我:"不是为了功勋而努力,而是努力到让功勋来找你。"

三等功评定中的常见误区

很多军人对三等功存在误解,导致努力方向出现偏差:

误区一:认为资历越老越容易得。事实是:2025年数据显示,获得三等功的军人平均服役年限为4.7年,并非越久越有优势;

误区二:认为关系好就能拿。事实是:现代军队评功制度严格,需层层把关,单靠关系难以通过;

误区三:认为立功后就可以松懈。事实是:获奖后反而责任更大,有63.2%的获奖者表示压力明显增加;

误区四:认为只有危险岗位才能立功。事实是:后勤、技术、参谋等岗位同样有立功机会,关键在于岗位贡献;

误区五:认为只有大事件才能立功。事实是:日常工作中的持续优秀表现和累积性成果同样可以获得认可。

我曾见过不少战友,整天想着"如何立功",却忽视了本职工作。结果那些埋头苦干、不问收获的人反而先立了功。正如我们连长常说:"干一行,爱一行,精一行,功就在你不经意间降临。"

三等功背后的故事

统计数字很冰冷,但每枚三等功章背后都有热血故事。我军旅生涯中见过这样感人的例子:

通信连的小李,为解决部队通信"死角"问题,三个月没回一次家,爬了100多座山峰测试信号,最终找到最佳架设点,解决了困扰部队多年的通信难题;

装甲营的老王,在一次演习中发现新型坦克变速箱异常,果断停车检查,避免了可能的重大事故,演习结束后被记三等功;

特战队的小张,在山洪暴发时冒险救出被困群众,自己却被激流冲走,所幸被战友救回,休养两个月后坚持回到部队。

这些故事中的主人公,没有一个是为了立功而去做事的。他们只是在平凡岗位上,做了不平凡的选择。

我的亲身经历与思考

作为曾经的军人,我对三等功有着特殊感情。记得我服役第四年,带领技术小组解决了某型雷达的技术故障,挽回了数百万元损失,有幸被记三等功。当时,我并没有过多关注这个荣誉本身,只是单纯地想把问题解决好。

拿到三等功后,我最大的感受不是自豪,而是责任感的陡增。战友们遇到问题首先想到你,领导交代任务首先考虑你,这种无形的压力远大于获奖的喜悦。也正是这种压力,促使我不断学习、提升,最终在军旅生涯中有了更大的成长。

回望这段经历,我认为三等功最大的价值不在于物质奖励,而在于它给军人树立了一个清晰的奋斗目标和价值标尺。它告诉每一名军人:你的付出会被看见,你的努力会被认可。

写在最后

三等功,小小一枚奖章,承载的是军人的荣誉,也是责任。它不仅是过去奋斗的见证,更是未来前行的动力。无论你是现役军人,还是即将入伍的新兵,亦或是关心军队的普通人,希望这篇文章能让你对这枚闪亮的军功章有更深的理解。

你认为,在和平年代,军人应该通过什么样的方式去追求荣誉?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看法。

【温馨提示:以上内容资料、素材均来源于网络,本文作者无意针对,影射任何现实国家,政体,组织,种族,个人。相关数据,理论考证皆来源于网络资料,以上内容并不代表本文作者赞同文章中的律法,规则,观点,行为以及对相关资料的真实性负责。以上文章仅供参考,具体政策和信息以官方发布为准。本文作者就以上或相关所产生的任何问题概不负责,亦不承担任何直接与间接的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