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兰首相发声安世事件,美方意外,欧美科技合作迎来转折期
最近跟朋友聊,发现很多人对“资产”这个词的理解,还停留在房本和股权证书的阶段。
觉得只要法律文件上写着是你的,那它就是你的。
这个想法,在安稳日子里没问题,但在如今这个全球供应链掰手腕的时代,就显得有点天真了。
就像你花大价钱,买下了一家米其林三星餐厅的“品牌所有权”,合同签得滴水不漏。
结果第二天发现,餐厅的大厨、后厨团队、食材供应商,甚至连那套用了几十年的锅碗瓢盆,全都跟着原来的老板,在隔壁开了家新店,名字都不带改的。
你手里剩下的,只有一张印着餐厅Logo的废纸,以及一个空荡荡的铺面。
这几天欧洲上演的这出大戏,主角荷兰,干的就是这么一件“买餐厅Logo”的事。
我们先捋一捋这事的全貌。
荷兰政府前段时间宣布,要用一部新的《投资并购安全审查法》,来“重新审查”一家叫安世半导体(Nexperia)的公司。
这家公司是中资企业闻泰科技的全资子公司,总部在荷兰。
表面看,这是荷兰在响应美国的号召,对有中国背景的科技公司搞“安全审查”,政治上特别正确。
但问题出在哪?
出在荷兰政府似乎没搞清楚,自己要“接管”的到底是个什么东西。
安世半导体,虽然顶着个荷兰总部的名头,但它的核心价值根本不在那栋办公楼里。
我们来算一笔账,一笔关于现代制造业的“价值构成账”。
一家半导体公司,它的价值由什么组成?
大致是三块:品牌和专利(知识产权)、生产制造能力(工厂和产线)、以及市场和客户(订单)。
荷兰这次试图拿走的,主要是第一块里的“品牌”和一部分位于欧洲的“管理职能”。
可安世的核心命脉——超过八成的产能、关键的研发迭代团队、以及庞大的供应链网络,全都在中国。
荷兰政府的这波操作,相当于宣布自己拥有了可口可乐的商标,却发现所有的浓缩液原浆、瓶装厂和销售渠道都在别人手里。
你拿这个商标能干嘛?
自己画着玩吗?
这事最讽刺的地方在于,荷兰这一刀下去,还没伤到中国,先把自己最重要的邻居兼盟友——德国,给捅了个对穿。
安世是干什么的?
它是欧洲市场举足轻重的功率半导体巨头,尤其是在汽车芯片领域。
谁是它的客户?
大众、宝马、奔驰……几乎所有德国制造业的骄傲,都离不开安世的芯片。
德国汽车工业的芯片自给率本来就低得可怜,不到两成。
安世一旦断供,德国的汽车生产线可能在几周内就得熄火。
于是,一个极其荒诞的剧本上演了:荷兰为了“欧洲安全”制裁了一家“中国公司”,结果最先感受到“不安全”的,是德国的汽车工厂和数百万产业工人。
德国汽车工业协会急得公开发声明,警告说芯片再这么断下去,德国工厂就要集体停工了。
这就像一场牌局,荷兰觉得自己抓到了一张可以向“大哥”表忠心的好牌,结果一打出去,却炸了自家队友。
中国的应对,堪称教科书级别的“供应链反制”。
没有激烈的外交辞令,也没有对等的制裁。
只是在十月初,相关部门宣布对安世在中国的工厂,实施出口管制。
这个动作翻译过来就是:“你们不是想要安世吗?可以啊,荷兰总部的Logo、办公室、会议室,都归你。但我们这边的工厂生产出来的芯片,对不起,出不去了。”
这一下,荷兰政府彻底傻眼了。
他们手里那个“战利品”,瞬间从一项估值不菲的资产,变成了一个需要持续烧钱维持的负债。
一个没有产品、没有现金流的空壳公司,除了法律文件上的名字,一文不值。
德国人更是坐不住了,直接喊话“技术独立不能建立在破坏供应链的基础上”。
潜台词很明白:老兄,别为了在美国人面前表现,就把我们全家的饭碗给砸了。
拉长时间轴看,这已经不是欧洲第一次掉进类似的坑里了。
上一次是能源。
在美国的鼓动下,欧洲风风火火地跟俄罗斯能源“脱钩”,结果呢?
德国的电价飙上天,大量高能耗的制造业企业被迫外迁,其中不少就去了美国。
当时以为是“壮士断腕”,回头看,更像是“自废武功”。
这次的芯片事件,剧本何其相似。
美国一直在敦促欧盟建立统一的“中资审查”机制,荷兰第一个跳出来“积极表现”,想当个模范生。
可吊诡的是,一边是欧洲在“去风险”,另一边,美国自己的科技巨头,英伟达、特斯拉、苹果,哪个不是在中国持续加码投资?
连被荷兰限制出口的ASML,自己最大头的收入都来自中国市场。
这场“脱钩”大戏,感觉就像导演一边催着演员赶紧“殉情”,一边自己偷偷在给主角的竞争对手递盒饭。
德国人这次算是看明白了,自己又一次成了那个代价。
但这次,事情的核心已经变了。
过去,我们谈论全球化,谈的是成本和效率;现在,我们必须把“控制权”这个变量加进去重新计算。
安世事件揭示了一个被很多人忽略的真相:在全球化的下半场,真正的“控制权”,已经不再是法律上的“所有权”,而是产业链上的“节点控制权”。
谁控制了不可替代的生产环节、技术迭代的核心团队,谁就掌握了真正的权力。
荷兰的错误,在于用一种过时的、基于地理和法律的思维,去理解一个基于网络和流程的现代产业。
他们以为自己夺取的是“司令部”,结果发现那只是个“传达室”。
这件事对我们普通人,尤其是做投资的人,有什么启发?
我觉得至少有两点。
第一,重新评估你投资组合里“资产”的脆弱性。
一家公司,它的总部在哪里,在哪上市,甚至管理层是哪国人,这些在未来可能都不再是核心。
你得往下挖,挖到它的供应链,看看它的命根子到底攥在谁手里。
一个高度依赖单一、且存在地缘政治风险地区的供应链的企业,它的估值就应该被打上一个大大的问折扣。
第二,理解“反制”的形态已经进化了。
未来的博弈,不会总是剑拔弩张的外交抗议,而会越来越多地以这种“釜底抽薪”的供应链形式出现。
它更隐蔽,更精准,也更符合商业逻辑。
你看,中方这次甚至都不需要说“制裁”两个字,只是“依法管制出口”,就足以让对手回到谈判桌。
说到底,荷兰不是认怂,是认账。
在全球化的牌桌上,你可以选择你的队友,但你无法违背基本的经济规律。
你可以出于政治正确去砸一个碗,但如果那个碗里装的是你邻居的饭,甚至是你自己的饭,那这出戏就很难再演下去了。
未来的趋势会越来越清晰:各国都会拼命把产业链的核心环节往自己家里搬。
但这个过程是漫长而痛苦的,充满了类似荷兰这次的误判和折腾。
而在这个过程中,谁能提供稳定、可靠且具备规模效应的生产能力,谁就能在全球资本的避险流动中,占据最有利的位置。
至于荷兰,接下来大概率只能“体面撤场”,找个台阶下。
毕竟,拿着一张空头支票,是没法给国内的产业和民众交代的。
这堂课,学费有点贵。
共勉共戒。
热点资讯
- 杨瀚森首轮逆袭中国篮球新火种NBA追梦再启航
- 58岁邓兆尊公开财富分配,称没立遗嘱已有计划,三个女友各得一
- 二手卡罗拉能不能买,我来告诉你答案,花更少的钱买更好的车
- 实况足球2023延迟高怎么办?三招教你稳定网络流畅对战
- 山东全磁滚筒
- 1938年血战台儿庄,中方参战29万人伤亡5万,日军参战伤亡
- 提升仓储效率:从送仓预约到采购订单的系统化管理
- 冼锋:未来度假与生活方式的变化,追寻飞跃萧条的智慧 | 有话
- 姆巴佩和贝林关注:续约皇马存阻碍,他原因为何?
- 于正自称:拍了近50部剧也就扑了4部,网友开怼:凡尔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