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登基,翻开康熙遗诏,发现传位诏书的背面,竟是废太子胤礽的血书:皇阿玛,救我
乾清宫,龙床冰冷。
雍正皇帝胤禛,身着明黄龙袍,刚刚接受了百官的朝贺。但他没有心思享受这至高无上的荣耀,而是屏退左右,独自在空旷的寝宫中展开了那卷康熙皇帝的传位诏书。
白绫黄底,朱笔御批。
他知道自己登基的合法性全部系于此。
然而,当他翻过那卷诏书的背面时,瞳孔骤然紧缩。
苍白、干涸,带着一股淡淡的铁锈味。
赫然是一行血书:
皇阿玛,救我。
那笔迹,正是被囚禁了十年的废太子,胤礽!
01
血色诏书与帝王猜忌
雍正元年,腊月。
寒风呼啸着卷过紫禁城的琉璃瓦,将新皇登基的热烈气氛冲刷得冰冷而肃杀。
胤禛的手指紧紧捏着那卷传位诏书,指节因为用力而泛白。诏书背面,那触目惊心的血迹仿佛带着温度,灼烧着他的掌心。
胤礽。
废太子,他的二哥。那个被圈禁在咸安宫,几乎已经被天下遗忘的人。
“皇阿玛,救我。”
这四个字,像一把淬了毒的尖刀,直插向胤禛刚刚戴稳的皇冠。
如果这是胤礽所写,他是如何突破重重守卫,将这血书藏在了最机密的传位诏书之中?又是什么时候藏入的?
是康熙临终前,胤礽绝地反击,向父亲求救,并成功将消息传递?
还是,这根本就是康熙皇帝刻意留给他的一个“警告”?
胤禛深吸一口气,强迫自己冷静。他知道,这血书无论真假,都蕴含着巨大的危机。一旦泄露,八王爷胤禩和九王爷胤禟那些被压制的势力,立刻会借此大做文章,质疑他皇位的合法性。
他唤来了唯一的亲信,步军统领隆科多。
隆科多是胤禛登基的关键人物之一,手握京城兵权,是眼下最能信任,也最能办妥秘密事务的人。
“这诏书,你在宣读前,可曾仔细查看过背面?”胤禛的声音低沉,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颤抖。
隆科多一怔,躬身道:“回皇上,臣当日接过诏书,立刻捧至大殿,心中只有大行皇帝的嘱托和皇上的圣威,并未敢细看背面。”
“你再看看。”
胤禛将诏书展开,血书的一角露了出来。
隆科多脸色骤变,眼神中闪过一丝惊骇,旋即迅速恢复平静。他知道,在皇帝面前,哪怕是装出来的镇定,也是一种忠诚。
“这……这是何物?”隆科多低声问道,声音里带着恰到好处的颤音。
“废太子胤礽的笔迹。”胤禛语气肯定,“朕早年与他有书信往来,不会认错。只是这血迹干涸已久,并非新近所写。”
隆科多眉头紧锁,沉思片刻,道:“皇上,传位诏书乃是大行皇帝亲笔所书,密封于乾清宫正大光明匾后。除非……”
他没有继续说下去,但两人都心知肚明。除非康熙皇帝本人,或是身边最亲近的太监,否则绝无可能接触到这份诏书。
“速去查。”胤禛命令道,“从咸安宫入手,查清楚胤礽的近况。同时,秘密查访乾清宫中,康熙爷身边那些老太监,看谁在传位诏书封存前后,曾接触过它。”
“臣遵旨。”
隆科多领命而去,他的背影在殿内摇曳的烛光下显得高大而沉重。
胤禛独自坐在龙椅上,手指轻轻摩挲着那行血书。
他忽然想起,康熙爷在世时,虽然圈禁了胤礽,但从未真正对他下狠手。甚至在生命的最后几年,对胤礽的看管也时松时紧。
难道,康熙爷临终前,真的后悔了?想要传位给胤礽,或者,至少要提醒新帝,胤礽的被废,另有隐情?
如果是这样,那么这血书就不只是求救,而是一张针对他的“诅咒”。
他必须在任何人发现之前,解开这个谜团。
胤禛决定,先从胤礽被囚禁的咸安宫开始。他需要一个更隐秘、更值得信任的人。
他想到了李卫。
李卫,一个出身微末,却被他一路提拔上来的奴才,他没有复杂的背景,只有对胤禛的绝对忠诚。
当天深夜,李卫被秘密召入宫中。
“去咸安宫,查废太子。”胤禛将血书复刻了一份,交给李卫,“找出这血书的来源,以及,胤礽的身体状况。”
李卫接过血书拓本,恭敬领命,眼中闪烁着兴奋的光芒。他知道,这是新皇对他最大的信任。
走出宫门,李卫抬头望了一眼深邃的夜空。废太子胤礽,这个名字承载了康熙朝最大的悲剧,而现在,它将成为雍正朝的第一桩秘密。
血书的墨迹,带着一种陈旧的血腥味。李卫心中涌起一丝不安。这字迹,似乎比康熙在位时,胤礽的笔锋更加潦草和绝望。
咸安宫,这座承载了废太子十年幽禁的冰冷囚笼,今夜注定无法安宁。
02
咸安宫的密道与诡异
李卫的调查行动,像一只潜伏在黑暗中的豹子,悄无声息。
咸安宫位于紫禁城西北角,环境清幽,实则戒备森严。负责看守的,是胤禛早年安插的心腹侍卫。
李卫亮出雍正的密旨,侍卫统领立刻跪下听命。
“皇上要知晓,废太子近来可有什么异常?”李卫声音压低,目光扫视着庭院中枯败的树木。
侍卫统领摇头:“回李大人,废太子每日除了吃饭饮水,鲜少出门。他终日诵经,神智似乎已不大清明,口中常常念叨着‘大限将至’、‘血债血偿’之类的话。”
李卫心头一沉。大限将至?这与血书上的“救我”呼应起来,显得更加诡异。
他进入胤礽的居所。房间陈设简陋,空气中弥漫着一股药草和檀香混杂的味道。
胤礽已经躺下,他瘦弱不堪,面色蜡黄,头发散乱。曾经那个意气风发、深得康熙宠爱的储君,如今只剩一副行尸走肉的躯壳。
李卫靠近床榻,假意探查他的病情。胤礽猛地睁开眼,眼神混沌而涣散。
“水……水……”他嘶哑地低语。
李卫递上水。胤礽喝完,突然抓住了李卫的衣袖,力道之大,不似一个久病之人。
“你是谁?你是皇阿玛派来救我的吗?”胤礽瞪大了眼睛,低吼道。
“奴才奉皇上之命,前来探望太子爷。”李卫不动声色。
“皇上?哪个皇上?”胤礽冷笑一声,松开了手,眼神又恢复了茫然,“没有皇上,只有鬼。皇阿玛把我关在这里,谁也救不了我。”
李卫观察着他的反应,确定胤礽神智确实不清,或者,他是在装疯。但无论如何,这血书的来历,他似乎并不知情。
李卫转而检查房间的每一处角落。
在一面书柜后,他发现了一丝异常。书柜与墙壁之间,灰尘的堆积并不均匀。
他推开书柜,露出了墙壁上的一道裂缝。那裂缝很细,若非细心观察,根本发现不了。
“这是什么?”李卫指着裂缝问侍卫统领。
统领大惊失色:“卑职从未见过!这墙壁十年前就砌死了,绝无可能!”
李卫命人搬开书柜,发现那裂缝竟是一个被石灰和泥土草草掩盖住的暗门!
暗门后,是一条狭窄而潮湿的密道。
李卫心中狂跳。一个被圈禁的人,为何会有密道?这密道通向何处?
他举着油灯,独自一人钻进了密道。密道曲折幽深,走了约莫半柱香的时间,前方豁然开朗。
密道的出口,竟然是一处位于御花园深处的废弃小院。
这小院名为“静思轩”,是康熙皇帝晚年偶尔过来休憩,但极少有人知道的地方。
静思轩内,桌椅布满了灰尘。李卫仔细勘察,发现书桌上有一处明显的刮痕。
他凑近细看,刮痕似乎是硬物长时间摩擦造成的。
而在书桌的抽屉里,李卫发现了一张被折叠得十分平整的宣纸。
宣纸已经发黄,上面写着数行小楷,笔迹苍劲,却带着一股压抑不住的悲愤。
“我非疯癫,我非不忠。然天子之怒,不可违逆。此去经年,生死由命。唯愿皇阿玛,能察觉其中蹊跷,救我于水火。”
落款是胤礽的名字。
李卫将这份字条收好,心中震撼。这字条的笔迹,与诏书背面的血书笔迹,几乎一模一样!
难道,胤礽曾经通过这条密道,来到静思轩,将自己的心声写下,并试图传递给康熙?
但如果这是他写的,那血书是如何从静思轩,进入到乾清宫的传位诏书背面的?
李卫回到咸安宫,发现密道入口处有一块砖石松动。他掰开砖石,里面竟然藏着一块小小的玉佩。
玉佩是宫廷的制式,但上面刻着一个独特的“隆”字。
李卫的脸色彻底变了。
隆科多!
03
隆科多的嫌疑与老太监的证词
李卫带着字条和刻着“隆”字的玉佩,连夜觐见雍正。
乾清宫内,灯火通明。
雍正看到那张字条,确认笔迹后,沉默了许久。
“这是胤礽被圈禁之初所写,是他清醒时的绝笔。”雍正缓缓道,“这说明,咸安宫的密道,康熙爷是知情的。”
“皇上英明。”李卫道,“废太子定是想通过密道,将自己的冤屈传递给康熙爷。但为何那血书,会出现在传位诏书的背面?”
雍正的目光落在那块玉佩上。
“隆科多。”他轻轻念出这个名字,声音中没有怒意,只有深深的猜忌。
隆科多是他的心腹,是他的舅舅,也是他能顺利登基的最大助力。但他同时也是康熙朝的重臣,手握兵权。
“这玉佩,是否是隆科多故布疑阵?” 雍正沉思。
李卫摇头:“这玉佩藏在密道出口的砖石里,并非显眼之处。如果隆科多要嫁祸,大可放在更明显的地方。”
雍正的手指敲击着桌面:“如果玉佩为真,说明隆科多曾经进入过静思轩,甚至与胤礽有过接触。但他为何要这样做?他支持朕登基,理应希望胤礽永远被雪藏。”
“除非,”李卫大胆猜测,“他害怕胤礽的冤屈被洗清,影响他的地位。”
雍正没有表态。他命李卫继续调查。重点转向乾清宫中,康熙临终前服侍他的老太监。
次日,李卫秘密传唤了三位关键人物:总管太监王公公,以及两位贴身服侍康熙近十年的小太监。
王公公是康熙的心腹,但年事已高,如今被胤禛留在宫中养老。
李卫没有直接问血书之事,而是问康熙临终前的起居。
“康熙爷在弥留之际,可曾交代过什么特别的事情?”
王公公泪眼婆娑:“回李大人,大行皇帝走得太急,只留下了传位诏书,并未多言。只是……只是那几日,皇上似乎心神不宁,常常独自一人在书房待到深夜。”
“书房?”李卫捕捉到这个细节,“可有人服侍?”
“只有小德子。”王公公指了指旁边一个四十多岁的太监,“小德子是伺候笔墨的,最得皇上信任。”
李卫看向小德子。小德子吓得脸色煞白,跪在地上,浑身颤抖。
“小德子,你仔细说说,康熙爷在书房,可曾做过什么异常之举?”
小德子磕头如捣蒜:“回大人,奴才不敢欺瞒。皇上那几日,确实有些奇怪。”
他咽了口唾沫,回忆道:“皇上每晚都会将传位诏书拿出来,独自观看。有一次,奴才奉茶进去,看到皇上正对着诏书背面,似乎在沉思。诏书背面,当时似乎有一小块污渍,但奴才不敢细看。”
污渍? 李卫心头一震。血书是干涸的,远看确实像一块污渍。
“那诏书,皇上可曾让其他人接触过?”
小德子犹豫了一下,看了一眼王公公。
“回大人,除了皇上,只有隆科多大人。在皇上驾崩前两日,隆科多大人曾奉旨入内,为皇上整理书房物件。”
小德子的话,将矛头再次指向了隆科多。
然而,就在李卫准备深入追问时,一直沉默的王公公突然开口了。
“小德子,你记错了。”王公公声音沙哑,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威严,“隆科多大人是奉皇上之命整理奏折,并未碰触过传位诏书。”
王公公的维护,让李卫心生疑窦。王公公是康熙的贴身太监,为何要替隆科多掩饰?
李卫决定,先放走王公公,将小德子单独关押审问。
他知道,真相就在这几位康熙身边的老人身上。
04
康熙的“仁心”与血书的时机
李卫将小德子关押在一处秘密别院,亲自审问。
“小德子,你无需害怕。皇上只是想知道真相,你若说实话,必有重赏。”
小德子终于崩溃了,他哭着跪地坦白:“李大人,奴才真的没撒谎!隆科多大人确实接触过诏书!”
他回忆道,康熙临终前,病情急速恶化。隆科多以侍卫统领的身份,频繁进出乾清宫。
“有一次,奴才亲眼看到,隆科多大人趁着皇上睡着,偷偷进入了书房。他拿着一个锦盒,在诏书存放的桌案前停留了很久。等他出来时,脸色很白。”
锦盒。那里面装的是什么?
李卫立刻将重点转向了锦盒。
“那锦盒是什么样子?他拿进去,又带出来了吗?”
小德子摇头:“奴才不清楚。但奴才敢肯定,那血书,绝不是康熙爷自己写上去的,更不可能是胤礽自己写上去的。”
这个推断,让李卫和雍正都感到震惊。
“为什么?”雍正亲自前来秘密听取审问,声音带着压抑的怒火。
“皇上,您看这血书的字迹,虽然是废太子爷的,但它写在诏书背面的位置,极为巧妙。”小德子指着拓本,“它正好位于诏书最中心、最容易被忽略,但又最容易被新帝翻阅到的地方。”
“而且,这血书干涸已久,颜色是暗红色,像是多年前的旧血。如果胤礽近期求救,血迹应该是鲜红的。”
小德子的推测,让雍正的思路忽然清晰起来。
如果血书是旧的,是胤礽多年前所写,那么它被藏在诏书背面,就只有两种可能:
第一,康熙皇帝亲自藏入。 他希望胤禛看到,以此试探新帝对兄弟的仁心,或提醒胤禛有人陷害胤礽。
第二,有人在康熙临终前,偷梁换柱,将一张已经写好血书的白绫,替换了诏书的背衬。
如果是第二种可能,那隆科多的嫌疑就更大了。他不仅接触过诏书,还拥有胤礽的旧物——那块刻着“隆”字的玉佩,说明他与胤礽的圈禁之地有联系。
雍正心中如燃着一团火。他开始意识到,这不仅仅是一张血书,这是一场围绕皇权展开的精心布局。
“李卫,你去查,隆科多与胤礽,除了政敌关系,可还有其他关联?”
李卫领命。他知道,调查隆科多,无异于虎口拔牙。
然而,就在李卫准备出门时,小德子突然喊住了他。
“李大人,奴才想起一件事。”小德子颤抖着说,“康熙爷驾崩前三日,曾秘密召见了一个人。不是朝中大臣,也不是皇子,是一个女人。”
女人?
雍正和李卫对视一眼。
“是谁?”
“奴才不认识,但看穿着,像是宫外的贵妇。她进宫时蒙着面纱,但奴才看到她手臂上,有一朵红色的彼岸花刺青。”
彼岸花刺青?这在宫廷中是极其罕见的。
雍正猛地站了起来。他想到了一个人。
一个他以为已经远离权力中心,却又与胤礽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女子。
那是胤礽曾经的侧福晋,苏映雪。
苏映雪在胤礽被废后,被康熙皇帝特许出宫,回到娘家。她出身江南富商之家,与隆科多并无交集。
但如果康熙召见了苏映雪,这说明康熙在临终前,依然关心着胤礽的命运。
雍正忽然意识到,康熙皇帝的遗诏,可能并非如他所想的那么简单。
康熙皇帝留下的,可能不是传位诏书,而是一份“忠诚的考验”。
05
关键证人的暴毙与未解的谜团
李卫立刻派人追查苏映雪的下落。但苏映雪在康熙驾崩后,仿佛人间蒸发一般,再无踪迹。
雍正深感不安。苏映雪的出现,将整个事件推向了更复杂的方向。
他再次召见隆科多,这次他没有拐弯抹角。
“隆科多,朕问你,传位诏书被封存前后,你可曾见过废太子胤礽的侧福晋,苏映雪?”
隆科多跪下,神色坦然,语气恭敬:“回皇上,胤礽被废后,臣与苏氏再无联系。臣也从未见过她。”
“那这块玉佩,你作何解释?”雍正将那块刻着“隆”字的玉佩扔到隆科多的面前。
隆科多看了一眼玉佩,瞳孔微缩,但很快恢复正常。
“皇上恕罪,这玉佩,臣从未见过。臣的私人物件,绝不会有这等粗糙的雕刻。”隆科多叩首道,“这定是有人想嫁祸于臣。”
他的反应滴水不漏。隆科多的老练和精明,让雍正感到棘手。
就在此时,李卫急匆匆地跑了进来,脸色苍白。
“皇上!出事了!”
“何事惊慌?”
“小德子……小德子死了!”李卫声音颤抖,“奴才关押他的别院,今早发现他暴毙于房中,口吐黑血,像是中毒身亡!”
雍正猛地站起,龙袍无风自动。
“谁干的?”
“别院守卫森严,没人能靠近。但在他的枕头底下,奴才发现了一张纸条。”
李卫将纸条呈上。上面只有四个字,笔迹潦草,显然是临死前仓促写下:
“王……公……公……”
王公公,那个康熙身边的总管太监!
雍正的目光瞬间锐利如鹰。王公公,刚才还在替隆科多辩解!
“速去,将王公公秘密拿下,严加审讯!”雍正怒吼道。
王公公被抓时,表现得异常平静,似乎早已预料到这一刻。
在秘密审讯室,王公公跪在地上,没有为自己辩驳一句。
“小德子是你杀的?”雍正亲自审问,声音冰冷。
王公公抬起头,眼神复杂:“皇上,奴才只是奉命行事,杀人的是奴才,但下令的,并非奴才。”
“是谁?”
“是……是……”王公公的嘴唇颤抖着,他似乎在做着一个艰难的抉择。
“说!否则朕让你求生不得,求死不能!”
王公公深吸一口气,猛地看向雍正,眼神中充满了绝望和解脱。
“皇上,那血书是胤礽多年前所写,但它被藏入传位诏书,是康熙爷临终前,亲自交给……”
他的话戛然而止。
王公公的身体开始抽搐,他双手紧紧捂住喉咙,发出了痛苦的嘶吼声。
“有毒!”李卫大喊。
王公公的七窍开始流血,毒发之迅猛,让人措手不及。他瞪大了眼睛,用尽最后一丝力气,指向了殿外。
“是他……他……”
然后,王公公倒地,气绝身亡。
雍正站在原地,脸色铁青。他看着这两具接连暴毙的尸体,心头寒意阵阵。
王公公指向殿外?殿外此时,只有隆科多带来的心腹侍卫,以及李卫的人。
但王公公刚才说,血书是康熙爷临终前,亲自交给……谁?
如果王公公说的是真的,那么康熙将血书藏入诏书,就不是被动地被人陷害,而是主动的行为。
康熙皇帝为何要这样做?他想通过这封血书,告诉雍正什么?
雍正心中的猜忌达到了顶点。
他忽然意识到,这血书指向的秘密,可能不是针对胤礽的陷害,而是针对他!
康熙皇帝,是否在临终前,对他的皇位继承,留下了某种未解的疑问?
这血书,是康熙皇帝留给他的最后一道谜题。
如果谜题解不开,他的皇位,永难安稳。
雍正转过身,对李卫沉声说道:“从此刻起,所有关于血书的调查,全部停止。”
李卫大惊:“皇上?”
“停止明面上的调查。”雍正眼神坚定,“朕现在知道谁是幕后黑手了。但朕需要知道,他真正的目的。”
他拿起那张血书拓本,盯着“皇阿玛,救我”四个字。
“血书的真正放置者,并非隆科多,也不是八爷胤禩。”雍正冷冷地说,“那人,隐藏在朕身边,利用了这血书,想要逼朕杀掉胤礽。”
“而王公公临死前所指,恰恰是那个人。”
06
康熙的遗嘱与血书的真正意图
王公公死前指向殿外,但他指向的并非隆科多,而是殿外一个被忽略的人——马齐。
马齐,大学士,康熙朝的重臣,看似中立,实则暗中支持八爷胤禩。他在雍正登基后,被新帝拉拢,委以重任,掌管吏部。
雍正之所以怀疑马齐,是因为马齐的妻子,正是胤礽侧福晋苏映雪的姑母。
苏映雪与马齐之间,有着一层隐秘的亲戚关系。
王公公临死前,指向殿外,但他的目光越过了隆科多,落在了马齐的随从身上。马齐随从今日正好在乾清宫外等候。
雍正知道,如果他现在直接对马齐动手,只会引发朝局动荡。他需要确凿的证据,证明马齐才是那个利用血书,试图颠覆他皇位的人。
雍正重新审视那份血书。
“皇阿玛,救我。”
这字里行间,透露出胤礽的极度绝望。但小德子说得对,血书是旧血。
雍正终于想通了康熙的真实意图。
康熙皇帝晚年,对九子夺嫡的残酷感到心灰意冷。他废太子胤礽,有对胤礽失望的成分,但更多的,是为了平衡朝局,打击八爷胤禩一派的势力。
康熙知道,胤礽是无辜的,他只是权力斗争的牺牲品。
在临终前,康熙皇帝秘密召见苏映雪,并非是想让胤礽复位,而是想通过苏映雪,拿到胤礽的“自辩书”。
那张胤礽在静思轩留下的字条,正是苏映雪通过密道,交到康熙手中的。
康熙将那张字条仔细收好,又将胤礽多年前写的一封血书(那是在胤礽第一次被废时,向康熙求饶所写)贴在了传位诏书的背面。
这血书,不是求救信,而是康熙皇帝留给新帝的“道德拷问”。
康熙皇帝知道,胤禛性格多疑,一旦看到血书,必然会心生猜忌,认为胤礽还有翻盘的可能。
如果胤禛直接将胤礽赐死,那么胤禛的“仁心”就荡然无存,这将为他日后镇压兄弟、血洗朝堂埋下伏笔。
康熙希望,新帝能看在血书的面子上,对胤礽网开一面,留他一条性命。
然而,康熙的这份“仁心”,却被马齐利用了。
马齐是八爷胤禩的同党,他深知胤禛多疑。他通过苏映雪的关系,得知了胤礽血书的存在。
在康熙弥留之际,马齐假借整理书房,偷偷将一张写有“王公公”字样的纸条,藏在了小德子的床榻下。
他的目的,是让雍正误以为血书的秘密,全部掌握在王公公手中。一旦王公公被抓,马齐再通过毒药将其灭口,并伪装成王公公临死前,指认隆科多或其他人。
但王公公临死前,指向了马齐的随从,暴露了马齐。
马齐真正的阴谋,是利用胤礽的血书,“逼杀”胤礽。
如果雍正杀了胤礽,那他就是“心狠手辣、弑兄夺位”的暴君。八爷胤禩一派就可以借此大做文章,削弱雍正的统治根基。
如果雍正不杀胤礽,那么胤礽就成为了一个活着的威胁,时刻悬在雍正的头顶。
马齐要的,是让雍正陷入两难的境地,最终自毁长城。
雍正冷笑着,马齐的这步棋,下得太狠。他不仅要置胤礽于死地,还要让自己的新政无法推行。
“李卫,传朕口谕,立刻封存王公公的尸体,对外宣称王公公因病暴毙。同时,秘密监视马齐。”
雍正决定,将计就计。
他要让马齐以为,自己的计划得逞了。
07
假意严苛与反击布局
为了让马齐放松警惕,雍正开始在朝堂上表现出对胤礽的极度厌恶和猜忌。
他颁布了一道旨意,将咸安宫的看守侍卫全部换成了自己的人,并对外宣称,废太子胤礽“心怀不轨,图谋不轨”,将咸安宫的待遇降至最低。
这道旨意一出,朝野震惊。八爷胤禩等人都认为,雍正终究还是容不下这个前太子,准备下死手了。
马齐自然也听到了风声,他嘴角露出一丝不易察觉的冷笑。他认为雍正已经上钩,被血书所激怒,正在加速清理胤礽。
但雍正私下里,却让李卫将胤礽转移到了另一处更隐秘的住所,并请了最好的御医进行调养。
胤礽的精神状态确实很差,但并非疯癫。他只是被长期的幽禁和绝望击垮了心智。
在新的住所,李卫秘密将那张胤礽的“自辩书”交给了他。
胤礽看到自己的字迹,眼泪瞬间夺眶而出。
“这是我多年前写给皇阿玛的……他看到了吗?”
“康熙爷看到了。”李卫道,“皇上说了,康熙爷并非不信你。他将血书藏在传位诏书,是想让新帝给你留一条生路。”
胤礽沉默了很久,忽然苦笑一声:“生路?在这紫禁城里,没有权力,何来生路?”
“皇上需要您的帮助。”李卫道,“马齐利用了您的血书,试图嫁祸他人,并最终逼皇上对您动手。”
胤礽听完马齐的阴谋,眼中燃起了愤怒的火光。他可以接受被圈禁,但他无法接受被人当做棋子,利用他的绝望去颠覆皇权。
“我帮他。”胤礽的声音沙哑而坚定,“我被废黜十载,对皇权已无觊觎之心。但马齐这等小人,绝不能让他得逞。”
胤礽告诉李卫,他手中有一份关键的证据,可以扳倒马齐。
那是康熙四十八年,胤礽第一次被废时,马齐曾秘密写给胤礽的一封密信。信中,马齐假意同情胤礽,实则煽动胤礽对康熙心生怨恨,并提供了错误的建议,导致胤礽犯下大错。
这份密信,胤礽一直藏在咸安宫的一处密室中。
李卫立刻赶回咸安宫,找到密信。密信上的字迹,与马齐的公文笔迹完全吻合。
有了这份密信,雍正就掌握了马齐陷害胤礽,并参与九子夺嫡的铁证。
雍正知道,是时候收网了。
他决定在朝会上,当着百官的面,揭露马齐的阴谋。
08
朝堂风云与马齐的末路
雍正二年,正月。
朝会之上,气氛肃穆。
雍正宣布,他将对康熙皇帝留下的“血书之谜”进行最终定性。
“朕登基以来,一直心存疑惑。康熙爷传位诏书的背面,为何会有一封废太子胤礽的血书?”雍正的声音洪亮,回荡在大殿之中。
马齐站在群臣之首,心中冷笑。他料定雍正最终会选择将血书一事定性为“胤礽疯癫时的胡言乱语”,然后彻底处置胤礽。
“朕查明,此血书并非胤礽近期所写,而是他多年前的绝望之笔。”雍正顿了顿,目光扫过马齐,“然而,有人却利用这封血书,试图挑拨朕与兄弟之情,颠覆朝纲!”
马齐心中一惊,但面上依然镇定。
雍正看向隆科多:“隆科多,朕曾怀疑你,因为你曾接触过诏书。”
隆科多立刻跪下:“臣冤枉!臣从未做过对不起皇上的事情!”
“朕知道你无辜。”雍正冷声道,“真正利用血书的,是那位一直潜伏在朕身边,假装忠诚,实则心怀叵测的奸佞之徒!”
他猛地一拍龙椅,怒吼道:“马齐!你可知罪!”
马齐身体一震,立刻跪下:“皇上,臣不知罪!臣对皇上忠心耿耿,绝无二心!”
“忠心?”雍正冷笑,“那这封密信,又作何解释?”
李卫将那封密信呈上,由大学士张廷玉当众宣读。
密信内容,字字句句都是马齐对胤礽的“关怀”,实则暗藏祸心,教唆胤礽顶撞康熙,并陷害八爷胤禩,意图让胤礽彻底失去康熙的信任。
马齐的脸色瞬间变得惨白。
“这……这是伪造的!这是有人陷害!”马齐挣扎着辩解。
“伪造?”雍正冷笑,“朕不仅有你亲笔的密信,还有人证。”
他命人抬上一个轿子。轿子打开,走出来的,正是胤礽的侧福晋,苏映雪。
苏映雪跪在地上,哭诉道:“皇上,臣妇是马齐的亲戚,但他却利用我,让我将这封血书的拓本交给康熙爷,企图让康熙爷以为胤礽是被冤枉的。
他利用康熙爷对胤礽的愧疚,想让康熙爷在临终前,对胤礽网开一面,从而让胤礽成为皇上永远的威胁!”
苏映雪的证词,虽然有偏差(她不知道康熙是主动藏血书),但她指证了马齐利用胤礽血书的事实。
马齐彻底慌了。他没想到,苏映雪竟然会出面指证他。
“苏氏!你敢血口喷人!”马齐怒吼。
“人证物证俱在,你还想狡辩?”雍正怒不可遏,“你利用康熙爷的仁慈,利用废太子的绝望,企图颠覆朕的皇权!其心可诛!”
雍正当场下旨,将马齐革职查办,交由宗人府审讯。马齐的同党,包括数名支持八爷胤禩的官员,也一并被牵连。
这次事件,不仅仅是清理了一个马齐,更是对八爷胤禩、九爷胤禟势力的又一次沉重打击。
雍正借着“血书之谜”的东风,彻底巩固了自己的皇权。
他终于明白了康熙的良苦用心:这血书,不是救命稻草,而是试金石。
如果雍正能沉着应对,查清真相,就能揪出潜伏的敌人。如果他被愤怒和猜忌冲昏头脑,随意处置胤礽,那么他将背负暴君之名。
雍正赢了这场考验。
09
皇权之下的兄弟与定局
马齐被罢黜后,朝局震动,但很快在雍正铁腕之下稳定下来。
雍正没有立刻处置胤礽。他去秘密探望了胤礽。
胤礽已经恢复了清醒,但身体依然虚弱。
“谢皇上救命之恩。”胤礽见到雍正,恭敬地行礼。
“二哥,你受苦了。”雍正看着眼前这个曾经的太子,心中五味杂陈。
“皇上,我知晓,这皇宫已无我的容身之所。”胤礽平静地说,“但我不愿成为政敌手中的棋子。我只求皇上,能给苏映雪一条生路。”
雍正点头:“朕答应你。她对朕有功。”
然而,雍正知道,胤礽这个名字,依然是朝廷的巨大隐患。他不能放了胤礽,也不能让胤礽死得不明不白。
最终,雍正颁布了一道密旨:
对外宣称,废太子胤礽因长期幽禁,精神错乱,病情恶化,将他转移到一处更偏远的宗人府别院,终身囚禁。
同时,他给予胤礽优厚的待遇,并派最好的御医照料。
这既满足了康熙皇帝“留胤礽一命”的遗愿,也杜绝了胤礽复位的可能。
至于那张血书,雍正将其视为绝密。
一天深夜,雍正独自一人在书房。他拿出那卷传位诏书。
血书上的“皇阿玛,救我”,在烛光下显得愈发苍凉。
雍正知道,康熙皇帝将血书藏在这里,是希望他能明白,皇权之下,即使是亲生父子,也难以避免猜忌和利用。
他将诏书的背面撕下,露出那张写着血书的白绫。
他将白绫投入火盆。
火焰吞噬了血迹,也吞噬了康熙朝的恩怨情仇。
雍正看着燃烧的血书,眼神坚定而冷酷。
“二哥,你安心去吧。你的冤屈,朕已经为你洗清。但你的名字,从此将永远消失在紫禁城的史册之中。”
皇权,容不得一丝温情。
10
新帝的时代与血书的尘封
血书事件的尘埃落定,标志着雍正朝真正的开始。
他借此机会,彻底清除了朝中一批摇摆不定的官员,将权力牢牢地抓在自己手中。
李卫因功被提拔,成为雍正最信任的心腹之一。隆科多虽然曾被怀疑,但因他最终被证明是清白的,雍正依然重用他,以示新帝的“大度”和“明察”。
至于苏映雪,她被雍正赏赐了丰厚的财物,送出京城,隐姓埋名,了却残生。
没有人知道,那张传位诏书的背面,曾藏着废太子胤礽的血书。
在史官的记录中,雍正皇帝登基是顺理成章,天命所归。而废太子胤礽,则是一个精神失常、注定被历史遗忘的悲剧人物。
雍正站在太和殿的台阶上,俯瞰着脚下的紫禁城。
他明白,皇位的代价,是孤独和猜忌。
那张血书,是他登基后遇到的第一场“大考”,它考验的,不仅是他的智慧,更是他的心性。
他最终选择了皇权,而不是仁慈。
他保留了胤礽的性命,这是他对康熙皇帝最后的承诺。但他也彻底剥夺了胤礽的自由和名字,这是他作为新帝,对皇位安全的绝对保障。
雍正的时代,是充满血腥和改革的时代。而那张血书,则永远地尘封在紫禁城的深处,成为一个只有少数人知晓的、关于皇权和人性的秘密。
每当夜深人静,雍正依然会想起那四个字:
皇阿玛,救我。
他知道,胤礽求的,不是康熙皇帝的救赎,而是对皇权的最终解脱。
而他,雍正皇帝,将永远被困在这座金色的牢笼里,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全文完)
声明:本文为改编创作,故事情节虚构,名字均为化名,图来源于网络,与文章无关,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热点资讯
- 杨瀚森首轮逆袭中国篮球新火种NBA追梦再启航
- 58岁邓兆尊公开财富分配,称没立遗嘱已有计划,三个女友各得一
- 二手卡罗拉能不能买,我来告诉你答案,花更少的钱买更好的车
- 实况足球2023延迟高怎么办?三招教你稳定网络流畅对战
- 山东全磁滚筒
- 1938年血战台儿庄,中方参战29万人伤亡5万,日军参战伤亡
- 提升仓储效率:从送仓预约到采购订单的系统化管理
- 冼锋:未来度假与生活方式的变化,追寻飞跃萧条的智慧 | 有话
- 姆巴佩和贝林关注:续约皇马存阻碍,他原因为何?
- 于正自称:拍了近50部剧也就扑了4部,网友开怼:凡尔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