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电竞

热线电话:

你的位置:爱电竞 > 产品展示 >

同为五大主力,为什么18军要比第5军强一点点?

点击次数:194 发布日期:2025-10-08

18军和5军,作为74师覆没后,蒋介石在关内战场仅剩的两个王牌军,战力孰强孰弱?这是一个争议虽然不大,但是争议却仍然不少且持续存在的热门话题。

作为国军中央军嫡系主力,两军第一次PK,是1941年国军序列组建首批攻击军(4个军)名额竞争。

当时第一军和第二军因其历史渊源和战区地位,早早确定入选。剩下的两个名额,竞争激烈。

最后是第5军胜出,18军则遗憾输给淞沪战场火线成军,南京、兰封、仅仅几仗就声誉鹊起的后起之秀74军,被排除在4大攻击军之外。

1945年4月15日,国军统计阿尔法军军械拨发情况。里面18军、74军、5军的编制人数差异一目了然,非常明晰。

与同在攻击军行列的74军、5军相比。不属攻击军的18军,其军直部队,显著地少于5军和74军(同样作为攻击军的第2军因为刚刚参加过滇西远征军反攻云南等战役,伤亡很大,军直和各师普遍不满编,全军只有1万4000人左右。每个师只有三四千人)。

5军的军直属部队有7786人,

74军的军直部队有9196人,

而18军军直属部队只有3456人。

这与74军老人吴鸢回忆当初攻击军编成时提到的“攻击军的主要特点是军直属部队庞大”的说法相符。

抗战中,18军和5军与74军相比,打的大仗恶仗都不算多。

18军不过是罗店、石牌和湘西会战露脸较多且只有石牌算是第一主角。5军不过是昆仑关一战硬刚日军第5师团比较算得上是硬仗,1942年第一次出国远征,5军打的很窝囊,此战也导致初版第五军的阵容发生大调整,核心主力之一新22师就此脱离军作战序列,后来分别称为新一军和新六军的战力基石。

而74军论大仗、硬仗、逆风仗,尤其是自己作为第一主角承担并打赢和刚住的决战数量方面,是足够和5大主力其余4支的总和相PK也不落下风的。

5军一直最喜欢拿出来说的昆仑关战役,硬刚日军第五师团,以为是特别牛的战绩和特别险恶的作战条件了。而常德会战,74军57师守在城里面对数倍敌人战到一兵一卒,外围51师和58师,总共6个团对抗日军第3、第6两个常设精锐师团不下6个步兵联队(还不算配属的炮兵等联队),周旋月余,处处主动,断行攻击。常德会战这样级别的恶战硬仗,74军这里不胜枚举。

通共论之,五大主力其余四支包括各军的基干部队(如新38师和新22师、200师、11师),在抗战中都是练得多,训得久,反而用得相对较少(包括新一军新六军,主要也就打了一个为期一年的密支那反攻)。

只有74军在国内战场长期充当战区直辖的机动部队,几乎无役不予,打遍全场。因此,所谓“四大攻击军”,其实只有一个攻击军,即74军。74军经历的大仗恶仗硬仗数量比其余3个攻击军的总和还要多。

也因此上,在内战中与5军、18军、整编74师都多次交手的粟裕,就不止一次在比较它们战斗力的时候,将74师明确地放在第一位。

而对18军和5军孰强孰弱,粟裕也至少有3次出处明确的正面回应:

1.粟裕在回忆豫东战役的时候,明确提到:整编第5军战斗素质不如整74师和整11师。但装备好,人数比这两个部队多。

“在进行上述部署的同时,我反复考虑到,寻歼敌整编第五军虽具有一定的条件,但不利因素较多,主要是我军主力尚未集中,打援兵不足,地形对我不利。整编第五军是蒋介石在关内剩下的两大主力之一,辖两个整编师四个旅,并指挥一个快速纵队和一个骑兵旅,其战斗素质虽不如整编第七十四师和整编第十一师,但装备并不差,人数也比该两师多,炮兵火力的运用和步炮协同动作较好,又经常猬集一团,不贸然行动 ”。

2.淮海战役结束之后,粟裕在华野内部讲话时再次提到:18军比5军强,不弱于74师。

3.在粟裕回忆录的附录部分《粟裕谈淮海战役》里,粟裕再次明确提到:5军战斗力比74师稍差,与18军不相上下,各有所长。

由此我们基本可以明确,5军论战斗力和战斗素质,是关内三支王牌军的垫底者。只是由于长期没有整编,一直是抗战时的军级编制,装备多,兵员厚,才在整体的观感和评价上,有时勉强混一个与18军不相上下,各有所长。

此外,粟裕还至少两次在有明确出处的文献里,比较过整11师和整74师的战斗力。

一次是粟裕在谈到策划莱芜战役的时候,说到左路兵团整编十一师较薄弱,中路整74师战斗力较强。

一次是粟裕在1947年9月3日发表的《认清形势、改进工作、争取胜利》的讲话里再次明确提到:有人反映,11师比74师强,其实不然。

另外,74师在蒋军方面最强,虽然没有官方的文字定评,但是上上下下,从军师级到基层士兵,都有很多明确的说法。比如从国军那边被俘虏过来的解放战士李瑞生说:“我在蒋军那里的时候,听说74师最强”。

比如黄百韬25军军长陈士章和胡琏整编11师54团团长尹钟岳,都明确提过74师是战区最强。

因此,对蒋介石关内三支王牌的战力排序,基本可以遵从这个顺序:

整编74师排第一,整编11师排第二,5军排第三。

尽管如此,这3支部队实际上战斗力即便有差,相差也不会太多(粟裕的原话也是“5军比74师稍差”)。一般意义上 ,还是可以看成同等级王牌部队的。

那么同为5大王牌主力,且5军的资源得天独厚,是以装甲兵200师为基干组建的,为什么到了解放战争中,表现出的战斗力反而比74师和18军差了一些呢?

主要有这么几个原因(排名按权重分先后)。

原因一:74军和18军建制部队相对稳定,5军的建制部队调整较频繁。

74军的建制部队稳定性不但在五大主力里独树一帜,就是在全部中央军一百多个军力也几乎是绝无仅有的。日军口中的“三五部队”,旗下的三个“5”凑齐之后,就再也没有分开过。

74军的这三个师,51师毫无疑问是最强基干。但是57师也非常坚强。上高、常德、雪峰山会战,57师都非常露脸。抗战胜利后,何应钦特别让57师暂归新六军指挥,先期空运南京,作为卫戍和警卫部队。

上图:张灵甫于上高会战期间留影(据说)

58师相对露脸机会不如51和57多,但是58师整体实力也绝不拉胯。在王耀武时代,这三个师基本上是平起平坐,没有明显短板的。这是74师战力维持的最关键的因素。即只有干部调动,没有频繁的大范围的简直调整。

18军在抗战中的建制部队也相对稳定。11师和18师,长期在建制之下,只是118师是抗战胜利前夕才调进去,属于18军序列战力最薄弱的一环,但18军通过整建制调拨团级老部队与118师进行对调,迅速将118师战力提升起来。

5军在昆仑关战役的时候,旗下建制部队也颇为豪华,200师、荣誉1师,新编22师。我们可以设想,如果这三个师,一直呆在第五军序列 ,保持到解放战争中与粟裕交手,那粟裕对5军战斗力稍逊18军的评价还会有吗?我想大概率不会有。

荣1师和新22师,这是什么级别的部队啊?都是王牌军的种子师和台柱子!

5军在内战开始的时候,旗下是200师、96师、45师,此时三个师战力也比较均匀。而且96和45,因为邱清泉一直不轻易用200师,所以,露脸机会反而更多。两个师长郭吉谦和邓军林都是邱清泉的左膀右臂。反而200师的熊笑三表现的有点“熊”。

总体来讲,5军在解放战争中,表现的不够猛锐,但是因为人数和装备多,血比较厚,打起来也不容易。

到了大决战的时候,96师又从5军旗下调走,给到重建的70军作为基干。96师留下的空缺又调入46师,5军战力进一步稀释。也无怪乎徐州难逃的路上,邱清泉看到45师被华野咬住,死也要回师救出来。因为此时的第五军,老部队也就两个师了,200师和45师,45师如果还没决战就先损失了,那5军也基本半残了。剩一个200师好干什么?

而45师到了1949年1月7日,华野发起对陈官庄杜聿明集团总攻的时候,也体现出了很强的战斗力,让华野“伤亡甚大”。

原因二:硬仗大仗恶仗经验方面,5军比18军和74军少

前面已提到,抗战中第5军拿着得天独厚的装备资源,8年之内,就一个昆仑关值得一说。

抗战中74军的大仗数量就不提了,单单解放战争中小半年时间,整74师1946年9月从南京北上,一路平躺苏中苏北解放区,虽然代价很大,但好歹一路惨胜,两淮涟水作为进攻战来说,都是货真价实的硬仗。孟良崮战役虽然全军覆没,但此战更多的原因不是74师自身不强造成的,而是上峰的使用策略、情报泄密和补给不及时,乃至友军懈怠造成的。

即便是整11师在内战中,也比5军的恶仗多。南麻战役,虽然短短三四天,但实际影响上对国军来说,也是一个“青天白日勋章”级别的恶战。

谁的恶仗大仗经验多,谁的单兵素质和指挥官指挥能力就强。5军弱就弱在用得少。

原因三:从部队定位来说,5军是特种部队转型,新军痕迹重,有军队国家化后的那种新型国防军风格,很少打红眼,比较理性克制,谨慎。

而74军和18军都是纯野战重装部队出身,部队作风更猛锐强悍,气质更阴森可怖,关键时候豁得出去,不怕伤亡,不惜伤亡,“活着干 ,死了算”。5军就比较顾虑重重,瞻前顾后,更想保存实力。

原因四:部队作风上,5军的主官个人影响力弱,74军和18军都有非常深的缔造者个人烙印。

团体荣誉和内部人之间的彼此认同上,5军不如74军和18军。

陈官庄包围圈里,5军的创始人杜聿明在继任军长邱清泉面前,都有点被架空。尽管此时的5军里仍由不少杜聿明时代的老人和亲信,但是杜聿明对邱清泉时代的5军,影响力已经非常有限了。邱清泉说打,杜聿明就打,邱清泉说停,杜聿明就停。

你能想象74军系统里出现一个邱清泉这样的人物,把王耀武对该军掌控给架空吗?

张灵甫在两淮涟水战役期间,还给74师全师将士写信,提醒大家不要忘记本军是王佐公(王耀武)一手创建,不要忘记“辉煌军”(抗战中中74军代号“辉煌”)的军誉。

18军系统因为陈诚的庇护和遥控,更是常年作风一致。黄维回忆,就连原18军军长罗广文带过的14军都被罗影响的和18军作风一致,融洽和谐。杨伯涛回忆整编11师进攻解放区的时候,接到陈诚从徐州打过来的电话,杨伯涛电话里回陈诚:11师全体无论平战两时,时刻不忘保持18军的特殊作风,请陈诚放心。

74师覆没之后,蒋介石给王耀武打去电报,声称“74军原弟建军,为保持74军的 特殊军风”。

一句话,5军的团队向心力、荣誉感甚至派系凝聚力,比74军和18军都差很远。5军和新一军、新六军挺像,有点军队国家化后的新军样子:

信仰国家要大于崇拜长官,忠于任务要大于维护团体。

当淮海战役里,12兵团由黄维带领被围在双堆集的时候,此时身在包围圈外原本对没当上兵团司令很不满意的胡琏,果断抛弃个人成见,义无反顾,让蒋介石派飞机把自己空投到包围圈里,诚心诚意地协助18军旧部和兵团司令黄维调整部署,振作士气,共同存亡。

后来12兵团事已不可为,谋划突围期间,胡琏拟飞南京当面与蒋介石协商具体计划,黄维还劝胡琏,此次回南京,就留在那里督促联勤总部加紧空投和调集援兵,万一12兵团覆没,胡琏人才难得,留在后方还能对18军遗属进行抚恤照料。

胡琏不为所动,回南京之后,再次跳进包围圈,一直与18军坚持到最后的时刻,坐坦克突围,侥幸逃出。

上图:胡琏在台湾的书房

你能想象,同样的事情发生在5军系统吗?

即便重建后的74军,在南突西逃,最后突围的全部过程里,也比从未受到重创,基本保有实力的第五军要勇悍坚决的多。

当时五军的军师长对陈官庄突围方式主张一声令下,四面开花。74军军长邱维达说,你们这不是突围,是逃跑。

这帮人马上把手揣袖筒子里,对74军军长邱维达反唇相讥:那么就请你先突!

邱维达拍胸脯说:有命令我就突!

10日凌晨,堂堂徐州剿总第一王牌兵团,只有重建的74军仍在作有组织的(58师在刘集掩护,邱维达随51师往西突)突围,且58师一直坚持到10日下午才被消灭。而5军的军师长们早就脱离指挥,四散一空了。

整个解放战争,第5军在人更多,装备更强,使用方式更养生更呵护的前提下,整体战斗力表现比18军和74军差,可能主要就是差在这里。

这个军,差点儿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