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电竞

热线电话:

你的位置:爱电竞 > 新闻动态 >

沈飞新厂揭晓:年产百架歼-35,百尺竿头迈向美国洛马标准

点击次数:190 发布日期:2025-07-21

近日,央视关于沈飞歼-15T舰载机的专题报道里,意外放出了一个重磅消息——影片中多次出现正在组装的银灰色隐形战机,正是即将装备中国海军的歼-35舰载版五代机。这一细节表明,歼-35已经悄悄进入了大批量生产的阶段。

▲背景里已经喷上银灰色涂料的歼-35

更让人震惊的是,辽宁卫视随后披露的一段报道,画面中展现了沈阳即将完工交付的一座大型工厂,略作推敲就能发现,这就是网上一直传的沈飞准备搬迁的新厂房,很有可能内部配备了专门为歼-35设计的“脉动式”智能总装线。如果结合现有的生产能力和未来的扩产预期,歼-35的年产量或许能很快突破100架大关。

从网络上说的资料来看,沈飞新建的工厂面积达到了28万平方米,跟美国洛克希德·马丁公司F-35在沃斯堡的主要生产基地差不多大。在中国军工圈里,这个规模算是空前的了。央视的画面也显示出,歼-35和歼-15T现在正一起装配,不过这种“过渡期”很快就会结束。随着歼-15T的最后一批交付完毕,沈飞会全面启用为歼-35量身打造的专属生产线。

辽宁卫视曝光了沈飞新建的厂房,规模让人眼前一亮。

这条新生产线采用“脉动式”装配理念,也就是飞机在不同工位之间按时流动,每个工位专门处理固定的装配环节。跟传统那种飞机不动,工人在排队作业的模式比起来,效率整整提高好几倍。这种做法正是F-35能年产超150架的关键秘诀。而沈飞引入这样的模式,不仅说明中国航空工业的制造理念在不断升级,也体现出对五代机大批量交付的底气满满。

以前关于歼-35的产量规模,大家大多采用“保守乐观”这种估计,觉得头一年大概能生产20到30架左右。不过从厂房面积、生产方式以及当前交付时间节点来看,实际情况明显比外界预期更激进。先说沈飞歼-16项目快要收尾了,预计总产量大概在400架左右,四条生产线也准备转战歼-35了。这意味着在未来的两三年里,歼-35的年产能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提供了坚实的支持。

另外,脉动生产线的智能化水平比传统装配线高出不少。有消息说,这条线可以每72小时就下线一架歼-35,年产50架其实没啥大问题。如果再增加产线、提升工序效率,要达到每年百架的目标也不是梦。可以预期,到2026年,沈飞的歼-35年产量可能会达到80到100架,加上成飞歼-20的产线,意味着中国五代机的年生产量会突破200架,进入全球绝对领先的行列。

▲F-35的“快节奏”生产线

如今,歼-35分成两种,一是空军用的普通起降版(外媒叫它A型),二是海军的舰载版(外媒称B型)。目前,生产的重点明显偏向舰载版本,用来配合即将服役的福建舰进行舰载机训练。从央视画面上看,数架歼-35,无论是挂着着舰钩还是其他细节,都能看出大多都是海军的舰载机,说明它们上舰的速度相当快。

与此同时,空军版本的歼-35也开始小批量试制了,在九三阅兵的空中彩排中还能看到它的身影。作为歼-20的一个补充,未来有可能填补中型隐身战机在战术上的空缺。这还不算完,歼-35还带有明显的外贸性质,之前巴基斯坦和中东一些国家都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一旦国内的需求走稳,沈飞很可能会把部分产能转向出口。相比F-35价格高、技术限制多、交货时间长,歼-35在性能、价格和控制方面对一些发展中国家特别有吸引力。如果实现年产100架的稳定节奏,中国在全球五代机市场上的地位绝对会更上一层楼。

▲歼-35上述内容描述了歼-35的最新动态,指出它已进入小批量试制阶段,且在九三阅兵的空中彩排中亮相。作为歼-20的补充,未来或能填补中型隐身战机的战术空白。同时,歼-35带有明显的外贸色彩,受到巴基斯坦及中东国家的关注。一旦国内市场稳定,沈飞或会调配部分产能用于出口。相较于昂贵、技术限制大、交付时间长的F-35,歼-35凭借其优越的性能和较有竞争力的价格,在发展中国家具备较强吸引力。若能实现年产百架的稳定发展,中国在全球五代机市场的地位将进一步巩固。

歼-35不仅是一款新型的隐形战机,更是未来中国海空军体系化作战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外观来看,歼-35采用双发动机设计,配备S型进气道,大边条翼和内埋弹舱,具备不错的隐身效果和出色的机动性。在战场上的角色方面,它既能制空,也能对地攻击,可以携带先进的空空导弹、反舰导弹以及高超音速弹药,远程打击能力十分强大。除了这些,歼-35还将成为未来“无人忠诚僚机”体系中的有人操控节点。配合空警-3000、歼-20、运油-20和高超音速导弹,中国正在构建以五代机为核心的战术网络。

高产能,正是这些系统顺利运行的根本保障。从“一个月出一架”到“每周出两架”,再到全自动脉冲生产线,从传统钳工组装逐步迈入现代化大规模制造,歼-35的量产节奏,标志着中国航空工业真正进入了“规模化生产”与“先进制造”深度融合的新时代。沈飞28万平方米的新厂房投入使用,不仅是在回应F-35的生产模式,也是在宣示中国已稳坐“世界五代机产能第一”的宝座。接下来3到5年,歼-35有望成为中国海军的隐形利器、中国空军的多面手,甚至成为国际军贸市场的主力军。这份切实可见的“百架年产能”,正是中国五代机从“有”到“强”的关键性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