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丕逼汉献帝禅让时才33岁,如果曹操多活几年不让他称帝,三国会统一吗
建安二十五年正月,洛阳城外的邺城宫殿内,一场秘密会议正在进行。
66岁的曹操躺在病榻上,脸色蜡黄,呼吸急促。围在他身边的,是长子曹丕、谋士贾诩、司马懿等心腹重臣。窗外寒风呼啸,屋内气氛凝重得令人窒息。
曹丕跪在床前,眼眶微红:"父亲,您的身体……"
"咳咳……"曹操剧烈地咳嗽起来,侍从连忙递上手帕。当曹操将手帕从嘴边拿开时,上面已经沾满了血迹。
他挥手示意众人退下,只留下曹丕一人。父子二人对视良久,曹操终于开口,声音虚弱却依然透着威严:"子桓,你想做皇帝吗?"
这个突如其来的问题让曹丕浑身一震。
"父亲,儿臣不敢……""不敢?还是不想?"曹操冷笑一声,"你以为我看不出来?这些年你暗中联络的那些人,做的那些事,我都清楚。"
曹丕额头冷汗直冒,他知道父亲向来多疑,但没想到自己的心思早已被看穿。
然而,曹操接下来的话却让他更加震惊:"我不怪你有这个心思。汉室衰微至此,天下人心思变,这是大势所趋。但是……"他顿了顿,目光变得深邃,"时机未到。"
"父亲的意思是……""再等等,至少再等十年。"曹操艰难地坐起身来,"你才三十三岁,还年轻。如果现在就称帝,你拿什么去统一天下?"
01
这是一个关键的历史假设:如果曹操多活十年,不让曹丕在220年称帝,三国的历史会如何改写?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理解曹操为什么在生前始终没有称帝。
建安二十四年,曹操击败关羽,威震天下。朝中大臣纷纷劝进,希望他取代汉献帝。然而,曹操却说了一句流传千古的话:"若天命在吾,吾为周文王矣。"
这句话表面上看是谦虚,实际上暗藏深意。周文王姬昌虽未称帝,但为儿子姬发(周武王)灭商奠定了坚实基础。曹操的意思很明确:他要做的是打基础的人,至于称帝,那是儿子的事。
但这仅仅是因为曹操谦虚吗?
当然不是。
贾诩曾私下对司马懿说过一句话:"魏王(曹操)不称帝,不是不想,而是不能。"
"为何不能?"年轻的司马懿不解。 "天下未定,人心未服。"贾诩捻须道,"孙权据江东,刘备占巴蜀,双方加起来的兵力不下五十万。此时称帝,等于把自己树成众矢之的。"
这番话道出了曹操的真实考量。220年的时候,虽然曹魏占据了中原和北方大部分地区,但东吴和蜀汉依然实力强劲。尤其是刘备,刚刚夺取汉中,声势正盛。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曹操或曹丕贸然称帝,等于给了刘备和孙权一个绝佳的道义借口:"曹贼篡汉,天下共讨之!"
而实际历史也证明了这一点。曹丕称帝后不久,刘备就在成都称帝,打出的旗号正是"兴复汉室"。孙权虽然暂时向曹魏称臣,但几年后也称帝自立。三国鼎立的格局就此形成,并持续了近六十年。
02
让我们回到那个假设的场景:如果曹操没有在建安二十五年病逝,而是又活了十年,历史会如何发展?
首先,我们要看220年到230年这十年间,三国的实际历史走向。
220年,曹丕称帝,国号魏。同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汉)。
221年,刘备为报关羽之仇,举倾国之兵东征孙权。
222年,夷陵之战,刘备大败,蜀汉元气大伤。
223年,刘备病逝于白帝城,临终托孤于诸葛亮。
229年,孙权称帝,国号吴。
这十年间,三国格局基本定型。魏国虽然最强,但始终无法吞并吴、蜀。而如果曹操还活着,情况会完全不同。
建安二十五年的一个秋日,假设康复后的曹操召集了一次军事会议。
大殿之上,曹操环视众将:"诸位,关羽已死,荆州已定。现在有两个选择:一是趁刘备立足未稳,发兵西征;二是先定江东,再图巴蜀。你们怎么看?"
曹丕立即站出来:"父亲,儿臣以为应该先取西川。刘备新得汉中,人心未附,正是进攻的好时机。"
然而,司马懿却提出了不同意见:"魏王,臣以为不可。蜀道艰险,补给困难。况且刘备有诸葛亮辅佐,此人善于治国,若贸然进攻,恐怕难以速胜。"
"那依你之见呢?"曹操问道。 "先取江东。"司马懿展开地图,"孙权虽据长江天险,但内部不稳。山越叛乱频仍,江东士族各怀异心。若我军水陆并进,必能一举而定。"
贾诩却摇头道:"不妥。当年赤壁之败,就是因为轻敌冒进。江东水军善战,我军虽强,但水战非我所长。"
争论持续了很久,最终曹操做出了决定:"既然两边都难啃,那就先不急着打。"
"父亲的意思是……"曹丕不解。 "养精蓄锐,等待时机。"曹操目光深邃,"刘备和孙权之间必有一战,我们只需等他们两败俱伤,再出手收拾残局。"
03
曹操的判断是准确的。历史上,刘备确实在221年发动了对东吴的战争,这就是著名的夷陵之战。
但在我们假设的历史线中,有曹操坐镇的魏国,情况会有所不同。
221年春,当刘备准备东征的消息传到邺城时,曹操召见了使者。
"去告诉刘备,"曹操淡淡地说,"如果他敢倾巢而出攻打东吴,我就趁机取西川。"
这个威胁起了作用。刘备虽然怒火中烧,但也不得不考虑后方的安全。最终,他只派出了一部分兵力进攻东吴,主力则留守汉中和成都。
这样一来,夷陵之战的规模大大缩小,刘备虽然还是败了,但损失远没有历史上那么惨重。更重要的是,他没有病死在白帝城,而是安全退回了成都。
222年冬,曹操再次召开军事会议。
"现在时机成熟了,"他指着地图说,"刘备新败,士气低落;孙权虽胜,但也损失不小。现在正是我们出手的时候。"
"父亲打算如何出兵?"曹丕问道。 "兵分三路。"曹操在地图上画出三条线,"第一路,你带五万精兵,从汉中方向佯攻巴蜀,牵制刘备主力;第二路,曹真带三万兵马,从陇右进攻,切断蜀汉与西域的联系;第三路,也是最关键的一路……"
他的手指停在了荆州的位置:"我亲自带十万大军,顺江而下,直取江东!"
这个战略让在场所有人都震惊了。
司马懿忍不住提醒:"魏王,您年事已高,不宜亲征……"
"正因为我年事已高,所以才要亲征!"曹操打断他,目光炯炯,"这可能是我最后一次统兵出征了。我要在有生之年,亲眼看到天下一统!"
223年春,曹操的大军开始行动。
与历史上曹丕称帝后的被动防御不同,曹操选择了主动出击。他深知,统一天下的窗口期不会太长,必须抓住刘备和孙权都处于虚弱期的这个时机。
第一个目标是东吴。
曹操吸取了赤壁之战的教训,没有急于水战,而是先在陆地上推进。他派徐晃率军攻占了夏口,切断了长江的交通要道;又派张辽从淮南进攻,威胁建业(今南京)。
孙权大惊,急忙调集兵马应对。但此时的东吴,刚刚经历了夷陵之战,国力消耗巨大。更要命的是,山越再次叛乱,让孙权腹背受敌。
223年秋,曹操的大军兵临长江。
与赤壁之战时不同,这次曹军有了充足的水军训练。曹操花了三年时间,在北方的湖泊中训练水军,还从降将中招募了大量善于水战的士兵。
长江之上,魏吴两军展开了激战。
这一次,周瑜已经去世多年,东吴缺少能够统筹全局的统帅。虽然陆逊英勇善战,但面对曹操这样的老谋深算,还是稍显稚嫩。
经过三个月的激战,魏军终于突破了长江防线,占领了建业。
孙权率残部退往会稽(今绍兴),准备继续抵抗。但此时,东吴内部已经出现了分裂。一些江东士族看到大势已去,纷纷向曹操投降。
224年春,孙权在走投无路之下,接受了曹操的招降,东吴灭亡。
至此,三国之中已去其一。
04
解决了东吴,曹操将目光转向了西川。
但此时,他已经70岁了,身体大不如前。在攻占建业的庆功宴上,他突然晕倒,被紧急送回了邺城。
病榻上,曹操知道自己时日无多了。他召来曹丕,进行了最后的交代。
"子桓,东吴已定,但蜀汉还在。"曹操虚弱地说,"刘备此人,不可小觑。他虽然屡战屡败,但从不放弃,这是最可怕的。""父亲放心,儿臣一定会完成您的遗愿。"曹丕跪在床前。 "不,"曹操摇头,"不要急于进攻蜀汉。"
这个命令让曹丕很意外:"为什么?现在正是好时机啊!"
"正因为是好时机,所以才不能打。"曹操解释道,"蜀道艰险,强攻必然损失惨重。而且刘备有诸葛亮,此人善于守城,我们未必能速胜。""那该怎么办?""等。"曹操说出了他的最后一个策略,"等刘备死,等诸葛亮老。蜀汉地小人少,经不起消耗。我们只需要封锁他们,断绝他们与外界的联系,用不了二十年,蜀汉必然内乱。"
这是一个极其老辣的策略。曹操看得很清楚,蜀汉的问题不在于军事实力,而在于经济基础太薄弱。只要切断他们的对外贸易,不需要打仗,蜀汉就会自己崩溃。
224年秋,曹操病逝,享年70岁。
临终前,他留下了最后一道遗命:"十年之内,不得称帝;二十年之内,不得伐蜀。"
这道遗命让很多人不解,但曹丕却明白了父亲的深意。称帝意味着彻底与汉室决裂,会激起蜀汉的拼死抵抗;而贸然伐蜀,则可能重蹈当年邓艾偷渡阴平的覆辙——虽然最终胜利,但代价太大。
05
历史没有如果,但我们可以通过分析来推测:如果曹操多活十年,三国很可能会提前统一。
首先,曹操的军事才能远超曹丕。历史上,曹丕虽然也是一代明君,但在军事上的成就远不如父亲。他称帝后,三次伐吴都无功而返,反而让东吴有了喘息之机。
如果是曹操亲自指挥,情况会完全不同。以他的军事才能和战略眼光,完全有可能在刘备、孙权都处于虚弱期时,逐个击破。
其次,曹操的政治威望更高。他虽然没有称帝,但实际上已经是事实上的皇帝。这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状态,反而让他在道义上占据优势。如果他不称帝就统一了天下,那么统一后再禅让,会显得更加顺理成章。
再次,曹操更懂得等待时机。历史上,曹丕称帝后急于建立功业,多次发动对外战争,结果都无功而返,反而消耗了国力。而曹操则更加老谋深算,他知道什么时候该打,什么时候该等。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曹操的寿命。如果他能活到75岁(230年),那时候刘备已经70岁,诸葛亮也50岁了。蜀汉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即将凋零,而魏国则正值壮年。这时候进攻蜀汉,胜算会大得多。
然而,历史没有给曹操这个机会。
220年,66岁的曹操病逝,留下了一个尚未统一的天下。他的儿子曹丕继承了他的事业,但也继承了他的遗憾。
曹丕称帝后,曾经站在洛阳的城楼上,望着西方的巴山蜀水,喃喃自语:"父亲,您说得对,我太急了。"
但历史不能重来。曹丕的称帝,彻底激化了三国的矛盾,也让统一变得遥遥无期。此后的几十年里,三国之间征战不休,无数生灵涂炭,直到280年,司马炎才最终统一天下。
而那时候,距离曹操去世,已经过去了整整六十年。
如果曹操多活十年,如果他能够坚持不称帝,如果他能够等到最佳时机再统一天下……历史也许会完全不同。
但历史没有如果。
曹操的一生,是一个充满遗憾的传奇。他几乎统一了天下,却最终功亏一篑。他培养了优秀的继承人,却无法确保他们能够完成自己的遗愿。
234年,诸葛亮病逝于五丈原,临终前望着北方,叹息道:"如果当年曹操没有那么早去世,也许天下早就统一了,也就不会有这么多年的战乱了。"
这句话,或许是对这个假设最好的注解。
曹操的最后岁月,充满了对时机的把握和对大局的思考。他知道,统一天下不仅需要武力,更需要时机、策略和耐心。可惜的是,历史没有给他足够的时间。
如果上天再给他十年,三国的历史,也许会在他手中画上句号。
但历史终究是历史,没有如果,只有遗憾。
参考资料:《三国志》陈寿著《资治通鉴》司马光著《三国演义》罗贯中著《曹操传》张作耀著《魏晋南北朝史》王仲荦著
#秋季图文激励计划#
热点资讯
- 百丽复古工装鞋值得买吗?舒适真皮,春秋百搭款式解析
- 耐磨合金涂层:让机械更耐用的秘密
- 中年人失业能干什么?
- 高价黄金上门透明回收专业检测确保公平价格
- 金砖币将成替代美元工具!国际货币体系或迎重大变革
- 凌晨全网接力救援,电竞选手兮然的心声为何引发如此共鸣
- 2026日本最大鞋展|东京国际鞋类展
- 风口智库|沪指或挑战3700点,专家看好经济转型牛
- 80万元打赏背后的虚拟亲情,主播粉丝谁在为谁买单?
- 瓦罗兰特闪退回桌面怎么办 瓦罗兰特闪退优化工具分享
